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 切实担负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责任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郭俊峰

考古工作是构建和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承担着考古和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职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担当作为,责无旁贷。

互为促进,田野考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考古与发展密切联系,互为促进。近年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完成1300余项配合工程和土地出让中的文物保护任务,其中大型项目100余项。调查勘探各类公路、铁路等里程达1000多公里,新发现文物点200余处,其中大型项目60余处。济南轨道交通、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大东环济泰高速公路、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均为省市重点工程。各项调查勘探的及时完成,既保护了地下文物,又保障了工程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契机。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发掘大中型遗址、墓葬30余处,发掘面积630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2600余座,出土文物8000余件(套),为研究济南城市发展及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新发现一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墓葬。梁二战国墓是山东地区近年发现的大型战国墓之一,药山汉墓和三官庙汉墓是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墓,郭氏家族墓地是山东首次发现的证据充分、年代明确、墓葬数量最多的砖雕壁画家族墓地,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是全国迄今发现的级别最高、陵园附属物最多、一次性出土文字材料最多的元代墓地,均获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主持或参加的大辛庄遗址、刘家庄遗址等7项考古发掘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神通寺遗址是山东最早的寺庙遗址之一、牛推官南遗址在济南首次发现周代作坊遗址,均获得年度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考古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系列考古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彰显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深厚文化底蕴。

image.png

保护修复,出土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建立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对出土文物进行及时修复和保护。组织实施“济南刘家庄墓地出土青铜器修复”等五个修复项目,修复出土文物1000余件。“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与修复”获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配备先进的“恒温恒湿”等预防性保护设备,提升文物的保存环境;对部分珍贵文物进行3D可视化扫描,尽最大可能保存文物信息,提升展示效果,也为今后的数字化保护奠定基础。

积极修缮,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保护和利用

完成题壁堂、兴福寺等2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章丘兴国寺修缮保护工程入围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终评;老舍旧居修缮保护成为济南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典范,有力促进了济南市名人文化建设工作,社会效益良好;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创新运用考古手段,为修缮工程提供充实科学依据,使这座位于济南古城核心区的重要文物古迹重现历史风韵。修缮并得到进一步利用的文物建筑,点缀在济南各个角落,向人们生动讲述文物故事。

加强科研,多渠道宣传阐释古代灿烂文明

积极加强考古成果整理、研究、阐释,重视学术研究,以业务促科研,以科研拓业务,不断推动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考古人才拓宽平台,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同山东大学、社科院考古所等合作,对出土的动植物、人骨、金属器、矿石等标本进行全方位立体研究,发表相关研究性文章。两年内获得立项的各级研究课题近20项。发表各类专业文章130余篇,其中在《考古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16部。

展示、传播考古成果,让文物活起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展览、讲座、公众考古等多种渠道宣传济南古代文明近5000次,弘扬了济南历史文化,大大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责任感。举办“济南城市考古成果展”等大型展览10余次。打造“济南考古馆”,创新展览形式,突出考古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积极探索提升宣传深度与广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发现》栏目合作拍摄《魏家庄汉墓》等考古专题片20余集,社会反响热烈。

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严格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济南探索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实践、济南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的探索与实践、济南考古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三大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考古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的作用,获得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文化创新奖。

在实践中,将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针对考古发掘后不同遗迹的复杂程度以及现实保护条件,量身制定保护方案,通过原址保护、展示性保护、搬迁保护、恢复性保护等方式,为济南市保留下近30处考古遗迹,成为省内保留考古遗迹最多的城市,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和方法。考古发掘研究、公众考古、保护与展示形成良性循环,丰富着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

在山东省率先实施考古前置政策,积极探索改进工作方式,首次对“可能埋藏文物遗存”区域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划分三级文物分布区,采取不同工作方式;探索出“调查+勘探”的新方式,工作效率提高400%、工作成本降低80%,受到省主管部门肯定和推广。《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省内外20余个城市借鉴,成为“山东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

济南考古馆是省内第一个由考古科研机构创办的以考古知识和考古成果为展示内容的专业展馆。展陈中打破以质地划分展柜、展带的约束,以发掘项目为单元集约式展示,资料性更全、系统性更强,是学术研究与公众参观的有机结合。同时将考古发掘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展示给观众,发掘人员参与讲解,专业性更强、内容更丰富,让历史文物焕发新的生机。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将继续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相关要求,围绕本职工作,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发展、传承、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考古人精神,勇于守正创新,积极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切实担负起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考古力量。

(作者系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8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