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 薪火永续:“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引发热议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军慧 李翔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image.png

7.8公里,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串联起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动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

天坛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又成为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对天坛遗产价值及保护与管理意义深远。“作为既有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在方位、空间布局和功能传统上体现了北京中轴线的秩序性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也将天坛置于整个北京中轴线范畴,去重新认知天坛在整个城市规划及城市景观发展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坛将在北京中轴线的整体统筹下,融入世界遗产保护最新理念,在遗产本体保护、遗产价值传播、公众参与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13世纪,北京中轴线随元大都的营造而始建,而北京中轴线的延长线又能遥遥指向早在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元上都遗址的方位。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昊德认为,“元上都见证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其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展现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为研究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珍贵样本。”元上都和元大都作为元王朝冬夏交替使用的两座都城,规划设计者为同一人,在城市规划设计上一脉相承;如今又一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提供着中国经验。

和北京中轴线有所“共鸣”的还有1994年入选世界遗产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包括作为清代鼎盛时期帝王避暑的夏宫、环列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山麓的皇家寺庙群,是中国自然山水宫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大一统的传统礼制思想。在河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其成功申遗对宣传中国古代建筑规划理念及其包含的哲学思想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泉州展现丝路海港的繁荣盛景,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彰显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方向。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都是城市的坐标与名片。此次申遗成功有利于更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城市肌理与文脉符号,更有效进行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让城市更显荣光。居民将在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品味美好生活。”

去年成功申遗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我国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生动案例。不容忽略的一点是,北京中轴线上同样拥着优越的自然生态。天坛的古树名木、千年辽柏烘托出祭坛的庄严肃穆;具有排水、供水、防火多重功能的内外金水河,以潺潺清波守护着中轴线上的建筑;和古建筑相伴600余年的“原住民”北京雨燕振翅凌空,让文明之风吹遍北京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负责人认为:“北京中轴线构建了一个中国文明传承、延续的叙事,承载了中国文化多元、包容又高度凝聚统一的中华文明特征的表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和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两个生动范例实证加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能够激发遗产地社区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申遗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中国将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6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