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谱系理论的实践与拓展——读《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伍腾飞

image.png

单思伟先生的《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以下简称《南土文明》),是一部以类型学、层位学为基本方法,文化谱系为指导理论,考古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著作。笔者在拿到书之后,常常翻阅,受益匪浅。

全书除去“绪论”及“结语”,一共七章,分别为“文化界定”“遗存分析”“分期与年代”“地区类型划分与时空分布”“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屈家岭文化的流向”。这里按照章节对本书进行介绍,并着重于书中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文化界定”,作者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屈家岭文化的界定存在的“各有差异”、“内涵模糊”的情况,指出需要在谱系理论层次理解考古学文化,放在较长时间段、较大范围内进行讨论。书中选择分布于汉东平原的五处典型遗存,进行分类研究以及文化界定,并从中归纳出屈家岭文化的内涵。这里典型遗存的判定标准,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所谓典型遗存,一是文化发生、发展的核心遗存;二是同一遗址最好存在层位上有叠压关系的两类及以上且较为丰富的遗存。在面对“较大区域范围内历时较长且包含多种不同文化”这一复杂情况时,通过对典型遗存的分析,往往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第二章“遗存分析”,书中按照文化面貌并结合自然地理区划,对屈家岭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具体每一分区,作者又重点对典型遗址出土的典型陶器做型式分析,以确定分段标尺,再通过同类器的对比,来对其他遗址进行串联。

第三章“分期与年代”,首先归纳屈家岭文化中反映文化特征结构的典型器类的演变序列,据此对各地区遗存进行年代上的串联,最后形成文化的整体分段。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认为遗存分段与文化分期属于不同层面的概念。书中指出“考古学文化不等同于物质文化,故文化的分期并不等于简单的时间分段,其往往还指向了某种文化自产生、发展到瓦解的整个过程的态势”。具体到书中,屈家岭文化第一、二段主要以经营长江中游地区为主,小范围突破到上游的信阳地区,这一时期是文化的形成与稳定期;屈家岭文化第三、四阶段,呈现出大范围的对外扩展的趋势,影响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格局,是屈家岭文化的繁盛时期。据此,作者再结合典型陶器的演变序列,将一二段定为屈家岭文化早期,三四段定为屈家岭文化晚期。文化的分期不是对器物群演进的简单的归纳,物质层面的分段,还需要与文化发展态势相结合,这一点体现了《南土文明》对“透物见人”这一考古学理念的深刻理解与坚定实践。

第四章“地区类型划分与时空分布”,考虑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及文化交流的差异,屈家岭文化在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往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个性因素,这些个性因素或成为划分地方类型的依据。而后在“时空分布”一节中,以“文化期的尺度”讨论了屈家岭文化各类型的分布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命名混乱的情况在史前考古研究中并不少见,也包括对同一文化内部不同类型的命名。《南土文明》对地方类型的划分遵循了“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迹(无论是一个墓地或居住遗址)的小地名为名”的命名原则,“所谓典型遗存,是指同类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存”,使用遗存丰富、特征明显、具有代表性的遗址点来对地方类型进行命名,易于被接受,另外,笔者认为既有的文化命名所依托的遗址为典型遗址,且已被学界广泛接受的,则不宜随意改之。依此则可减少文化命名混乱的情况。

第五至七章,作者在文化谱系理论的指导下,对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流向做了细致、具体、动态的分析。

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言:“……文化传播和迁徙是广泛存在的历史事实,并在它的作用下,考古学文化之间大量出现了文化渗透、借用、融合及同化,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化,使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成了不同谱系的多元结构,即不同谱系的文化因素,结合成统一的考古学文化。”

作者在讨论屈家岭文化的形成时,摒弃了单线条的追溯同一分布区域前一阶段的文化的做法,而是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更长的时间跨度下思考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动因。首先从历时性的角度,上溯屈家岭文化形成前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格局,然后再从共时性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时期该地区及相邻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发展态势与互动关系,从而明确了屈家岭文化形成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讨论文化间的互动时,是在文化期的这一“小尺度”下进行的,使得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路线更为清晰与明了,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如“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一章中,作者论证屈家岭北上扩张的路线,可具体分为三条,从历时性的角度对相关典型遗存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而后将各个遗址点串联起来,最后为读者呈现出“南土文明”“逐鹿中原”这一段有血有肉的“文化历史”。

除了在文化期的尺度下,揭示不同文化或者同一文化内部不同区块(空间类型)之间的互动外,《南土文明》一书还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整个长江中游及其周边地区,在考古学文化这一“大尺度”下探讨大区域内的文化格局的变动。如作者在汉西文化、汉东文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北方文化系统的概念,通过对前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梳理,归纳出汉东文化系统向汉西至峡江地区的逐步推进的五个阶段,最终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汉东文化系统完成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全面控制。再如 “结语”处,作者总结性地提出仰韶时代晚期前后,中国境内主要地区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文化格局的变动的观点。

作者认为文化谱系理论不仅重在揭示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即文化的发生、发展、瓦解或消亡的全过程,并辨析其源流,还需要从区域文化互动中找到文化变迁的外部动因。这一理念贯穿了对屈家岭文化的研究的全过程。如在探讨屈家岭文化的流向时,作者将视野放置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广域范围内,关注较大范围内的文化格局的变动及文化态势发展,致力于找到推动屈家岭文化蜕变为石家河文化的背后“推手”。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进程中的一座高峰,《南土文明》则将这座高峰的形成、发展、消亡的动态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了解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窗口。作者论证时从细处入手,对典型遗存的分析入微,特别是对不同文化之间“模糊边界”地带遗存的文化内涵的讨论与判断,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同时,开阔的研究视野与思维,使得研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能够跳出器物组合看到文化格局的宏观变动及其背后的动因,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以上,笔者认为《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一书体现了作者对文化谱系理论的深入思索与坚定实践,书中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力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屈家岭文化》

作者:单思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2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