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博物馆热”“研学热”持续升温。湖北省内博物馆积极行动,结合社会公众多元需求,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精心谋划,推出线上线下社教活动3000余场次,受众覆盖全年龄段,足迹遍布城镇、乡村、军营、社区,用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专题课堂、沉浸式互动体验、手工制作、编钟音乐会等形式,全方位带领公众感受荆楚文化魅力。
依托馆藏文物 讲好荆楚故事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现场,编钟表演正在进行。这是湖北省博物馆依托该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推出的特色品牌研学项目“乐享编钟”的展示环节。伴随悠扬的音乐,很多小朋友及家长被吸引到展位前,大家都认真专注地聆听编钟演奏,感受古乐带来的庄重氛围,积极加入现场研学队伍中。演奏结束后,小观众们纷纷走上前来,在现场老师指导下尝试演奏“小星星”“两只老虎”等儿歌。在“编钟知识课堂”,工作人员为小观众们深入浅出地介绍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良好的音乐性能、重要的历史价值等知识点,学习感知“一钟双音”的智慧。“巧手铸编钟”深度体验环节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青铜钟”,心满意足地将这份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独特礼物”带回家。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乐享编钟”课程可看、可听、可感知,运用多元体验,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递给了他们。蒙古族小朋友乌尼尔的家长说:“活动很用心,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三岁的娃爱上了编钟,爱上了博物馆,我们有机会一定去湖北省博参观!”
湖北省博物馆内,午餐时间,来自四川成都的研学团队师生正在品尝该馆的网红美食——“编钟”牛肉面。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吃进嘴里,真切感受到荆楚大地非同一般的饮食文化魅力,这是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另一个特色研学课程“曾楚美好食光”活动现场。该活动以湖北省博物馆“网红”文物——2000多年前的“干鳊鱼”为切入点,趣味生动地结合生活中的菜谱,引导大家学习饮食文化。学员手持定制的美好食光卡,在展厅近距离赏析曾楚先民的饮食文物。专题讲座《曾楚美好食光》则依据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对楚人饮食的介绍,结合楚国历史发展,以出土的楚文物为载体,为大家详细梳理“饭”“膳”“馐”“饮”四大饮食类型,并从饮食文化研究的视角,阐释其背后所体现的礼乐文化内涵。这种别开生面又接地气的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引导观众在博物馆文化殿堂里学习到博大精深的荆楚饮食文化,还可以在一碗热气腾腾的“编钟”牛肉面里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一位带队老师说,这已经是他们暑期研学团第6次预约“光顾”湖北省博物馆了,来自成都的小学员,7岁半的赖德麟说:“湖北省博物馆太有意思了,我下次还要来,再多吃几碗‘编钟’牛肉面”。
据湖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钱红介绍,除“乐享编钟”和“曾楚美好食光”社教课程外,他们还依托湖北省博物馆少儿体验馆专门打造的儿童版荆楚文化展览,创新推出了许多教育内容,如《“郧县人”的石器时代》带领少儿认知“我们从哪里来”,《荆楚小小考古学家》引导孩子们学习考古和文物知识,《“泥”从长江来》《“玉”见石家河》等,则引导少儿探秘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先民的生活,还有《铜草花的秘密》《荆丝楚韵》等商周时期曾楚礼乐文化的重点学习,以及《金锭带你下西洋》等明代历史文化大探秘等共计10大类、60余个子项目的社教课程,让学员们通过模拟考古发掘、学习制作陶器、翻模编钟、竹简编制、演出情景剧等多种方式进行沉浸式学习体验。
钱红说:“社会教育工作宛如一座桥梁,构建于博物馆和公众之间。作为博物馆社教工作者,必须依托馆藏特色文化资源,注重分众教育理念,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开拓互动式、沉浸式等多元体验学习路径,让文物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活化红色资源 铸魂时代新人
“红巷苗苗研学营”是武汉革命博物馆近年来推出的一项品牌研学活动,每年寒暑假举办,目前已经培养了2000余名“红巷苗苗”。今年暑期,“红巷苗苗研学营”汇集了武汉市50余所小学的80名学生,是历年来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届。
研学营根据青少年认知特点,量身定制《成长手册》,采用沉浸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利用暑假和周末开展集中培训,内容涵盖发音、形体、礼仪、文化、音乐、手工制作等。基础课程外,训练营还新增沉浸式思政课《监委主席王荷波》、讲解课《光辉的起点——中共五大会址》、互动课《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三堂专业课,同时引入美育课《武昌十景》、手工体验课《闪闪扣红心》等素质课程,形成“基础+专业+素质”课程相结合的科学育人体系,全面提升“红巷苗苗”素养。
经过为期7天的集中研学并通过考核,“红巷苗苗”即可挂牌上岗,讲解时长达到规定要求后正式成为武汉革命博物馆志愿者,以实践锻炼巩固所学。从8月份开始,武汉革命博物馆对“红巷苗苗”开展“每月一教”——每月集中开展一次特色专题课程培训,探索长效育人机制,实现服务不断链,育人不断线。
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唐翎轩是今年“红巷苗苗研学营”春季班的孩子。一次博物馆打卡中,他听到了武汉革命博物馆里“红巷苗苗”小讲解员的讲解,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通过交谈得知研学营春季班正在报名中,于是他赶紧报名,顺利成为一名“红巷苗苗”。三个多月里,唐翎轩已讲解超60小时,服务观众两百余批,接待观众数千人,此外他还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红巷苗苗说节气”“红色主播说”等多场社教活动。唐翎轩参加培训、背诵讲解词、义务讲解时,弟弟唐浩轩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耳闻目染间,把哥哥所学的内容全都记在了自己脑海里。今年暑假,唐浩轩也如愿进入研学营暑期班学习,成为一位光荣的“红巷苗苗”,哥哥弟弟一起研究讲解词,一起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像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红巷兄弟”“红巷姐妹”“红巷爷孙”,还有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红巷同学”屡见不鲜,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人,带动一家人,辐射一群人”。
武汉革命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彭博介绍:“‘红巷苗苗’平均每年义务讲解15000余批,服务观众30余万人。通过‘红巷苗苗研学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红色文化感兴趣,主动走近红色场馆,加入志愿讲解队伍,学党史、知党史、讲党史,成为红色文化小使者。作为一名博物馆社教专员,我无比骄傲的同时也深感肩头责任重大,我们要继续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研学热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让红色江山后继有人!”
加强互动体验 助力文化传承
伴随着夏日的热烈阳光,随州市博物馆2024年“小小志愿讲解员”体验营在学员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体验中,学员们在社教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文物知识,参加互动体验,为成为随州市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讲解员做出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在《探秘曾国》环节中,学员们要认真学习聆听老师的讲解,不仅要准确辨识文物,还要了解文物的内涵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认真记好笔记,为后面的讲解展示做准备。在《文物与成语》的课堂上,老师通过丰富有趣的课件向学员们介绍与随州文物相关的成语“金声玉振”“珠联璧合”“一言九鼎”等,随后,学员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故事演绎。《古人运动会》是学员们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大家分成四组进行4个项目的角逐,训练营鼓励小学员们通过团队协作获得比赛胜利,大家在互动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锻炼了坚强的意志。
作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随州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播传承。《曾宫八音》的课堂上,老师先在教室进行传统的理论教学,再带学员们进编钟演奏厅,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每件乐器发出的不同旋律。在曾侯乙墓展厅的编钟互动区,社教老师现场进行《编钟演奏》音乐教学,让每位学员都有机会上台敲编钟,击编磬,擂建鼓、弹古瑟,演奏自己喜欢的编钟乐曲。
成果展示环节《我来“讲”国宝》,每位社教老师分别带领四组学员实训,并拍摄结业讲解视频,这也是学员们将所学本领运用于实际讲解的最好实践。在实训中,社教老师现场指导小学员讲解过程中的基本礼仪和讲解技巧,从站姿的挺拔到语调的抑扬顿挫,从真诚的微笑到眼神的交流互动,每一个细节都让学员受益匪浅。他们的声音在展厅中回荡,传递着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温度,吸引了参观的游客们驻足聆听。
随州市博物馆余虹副馆长说:“这次暑假小小志愿体验营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为我们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了各种有趣的环节,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家长们对活动的支持和认可,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办好此类活动的信心。”
9月1日,随州市曾都区编钟小学一年级迎新现场,一套24件编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同学们恭敬地接过老师递过来的钟锤,敲响自己专属的新学期“乐章”,以“编钟迎新生,敲响智慧门”的美好寓意迎接人生的崭新阶段。莘莘学子笑脸灿烂,怀揣梦想,湖北各大博物馆馆校合作成果丰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