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铜”创新:安徽铜陵矿冶遗产保护与利用之路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洁

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横亘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矿带富含铜、铁、钨、锡等资源。安徽铜陵地处成矿带的中段。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已发掘的资料显示,铜陵地区的铜矿开采、青铜冶炼活动肇始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勃兴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汉唐,衰落于北宋,至明代基本停止,延续时间达2000多年未曾中断。新中国成立后,铜陵的铜工业继承并发展了古代铜产业的辉煌,依靠高精尖技术谱写着我国铜工业新时代华章,一度成为最大的铜开采和冶炼生产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了突出贡献。铜陵市境内河流有长江、夹江、顺安新河、黄浒河、大通河等,水陆交通发达。以铜著称的铜陵拥有丰富的铜工业遗产资源,储存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古今连续的铜工业、发达的水路交通,造就了这座因铜得名、以铜而兴、文物资源丰富的中国古铜都。

铜陵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秉承“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千年铜都古韵新风,生机焕发。

以古朴厚重的历史智慧探寻铜都文化之源

铜陵作为我国青铜文明发源地之一,数量众多的古矿冶遗址讲述了这片地域铜文化起源之早、铜文明之发达的史实。

铜陵有先秦时期领先的冶铜技术遗址——汤家墩遗址、师姑墩遗址。人类在生产力发展的历程中,先使用稀少的自然铜,之后采冶浅层的、易熔炼的氧化铜矿。随着合金铜使用量的增加,蕴藏量较小的氧化铜矿供不应求,古代工匠必然会采掘铜矿深部的硫化铜矿。硫化铜矿冶炼难度大,矿石需精选、长时间焙烧才能入炉熔炼。冶炼硫化铜矿是人类炼铜技术达到更高水平的一个标志,是矿冶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冶炼硫化铜有“硫化矿-铜”和“硫化矿-冰铜-铜”两种工艺。经科技考古技术分析,铜陵地区的汤家墩遗址使用高品位硫化铜矿直接还原铜的方法。师姑墩遗址是铜陵境内始于夏代的、内涵丰富的冶铸遗址,该遗址采取低品位硫化铜焙烧成冰铜,再经过焙烧、提炼工序提高冰铜品位,最后还原炼出铜的复杂工艺。师姑墩遗址发现夏商至春秋时期房址、灰坑、水井、柱洞等,出土浇铸工具陶范、石范,炉壁残块,冶铸废料铜渣、残铜块等遗物,浇筑成品多为农具及小件武器,表明铜陵地区在这一时期已经具备完整的铜生产环节。师姑墩遗址的发现将皖南沿江地区铜冶铸时间提前到中原二里头文化晚期。

铜陵有产量巨大的采冶遗址——罗家村大炼渣遗址,该遗址使用年代为汉至唐、宋。罗家村大炼渣遗址的地表炼渣分布较集中。根据现有考古材料保守估计,铜陵现存炼渣约200万吨,以1:15的产出比计算,约有13万吨铜料产出,由此可知铜陵在古代已是铜产量巨大的生产地。

铜陵有成熟先进的采铜技术遗址——金牛洞采铜遗址,开采时代下限不晚于西汉时期,采铜所开的平井、竖井、斜井均在铜富集区的矿体内。出土遗物除了铜凿、木铲、铁锤、竹筐、木桶等工具,还发现巷道内随自然地形搭建的木质框架式支护,合理、科学的支撑结构最大程度地保证井内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诸如以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考古发现在铜陵及整个皖南沿江地区不胜枚举,这些不争的事实都证明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奠定、厚积了铜陵古铜都的铜文化之源。

以立体多面的保护措施助力铜都城市转型

这座3000多年的古铜都在近代工业发展中以铜立市,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铜工业体系。随着铜资源的开发,铜陵已成为典型的工业依赖型城市,并于2009年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经济发展转型是必然趋势。

基于得天独厚的矿冶遗址资源,当地政府从保护与利用工业文化遗产角度出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宗旨,按国际准则《下塔吉尔宪章》、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要求,积极探索并出台符合地方特色的保护法规、规划与工作方案,2011年颁布《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2006-2030)》,提出铜陵大铜官山矿冶遗址的整体保护蓝图,形成对遗址中的矿井坑道进行保护修复、构建地下空间体系、建造矿坑遗址特色博物馆等意见和措施。2015年制定《铜陵市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并于2018年3月通过评审,明确了工业遗产建筑的价值特征、保护范围等。2017年颁布《铜陵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并于2018年1月1日施行,从执法层面规范铜陵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行为。2021年7月制定并公布《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有效推进铜陵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并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探明新路径。大工山-凤凰山铜矿工业遗址跨南陵、铜陵两地,202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大遗址名单;同时,铜陵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听取采纳多方专家建议,结合“考古中国”项目和《“十四五”专项规划》,积极为凤凰山铜矿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等工作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帮助。

以上法规、规划、工作方案从多方面保障铜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以科学性、原真性、整体性、多样性原则进行。相关系统性的法规、规划、工作方案的出台说明铜陵已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铜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彰显了“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也为我国其他工业依赖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

以行之有效的活化利用推动铜都经济发展

铜陵最突出的特色是3000余年赓续延绵的浓厚青铜文化。铜陵地区的古矿冶遗址规模盛大、数量繁多,铜都文化宛若璀璨星光闪烁,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唐代李白,北宋王安石、梅尧臣、苏轼,南宋王十朋,元代贡奎,明代汤显祖、清代刘大魁等文化名人不吝赞美之词,纷纷述说着铜陵令人神往的大美山河和铜陵地区蔚为壮观的炼铜盛景,诸多千古佳作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千年铜都”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新时代,铜陵市政府在繁荣的铜文化沃土上,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立足本地发展趋势,以“熔旧铸新”的精神态势,努力探索出一条“以铜为媒,以文促经”的发展道路。1992年第一届中国青铜博览会在铜陵开幕,这是国内第一次以铜文化为主题的盛会,此后陆续举办的十二届博览会将铜都文化、经济、旅游、商贸融为一体。以博览会为契机,当地政府还成立了“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会”“铜陵市铜文化研究会”,出版《青铜文化研究》9辑,铜文化的学术研讨与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以铜立市的铜陵具有独特的铜文化性格,当地政府以“一方水土”为审美标准,陆续建成百余座风格迥异、主题鲜明的大型铜雕塑,优秀的铜雕作品在铜陵百花齐放,增强了市民的铜文化自信,推动铜陵逐步成为具有独立性格的雕塑名城。

铜陵围绕本地自然、文物遗产、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如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罗家村大炼渣-金隆铜业有限公司或金昌冶炼厂(现代化铜冶生产线)-金蜗牛铜工艺品厂-铜商品市场-城市铜雕-铜都景观大道。工业遗产游是较新颖的旅游方式,同时具有休闲娱乐与探索求知特色,铜陵工业游可让人们读懂千年铜都的历史发展脉络。

铜陵地区的古矿冶遗址是“千年铜都”的核心内涵,当地政府在科学保护古遗址的前提下,以自强不息的铜都精神探索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活化利用之路,拉动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千年铜都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9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