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野考古学课程模式的新探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吴照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考古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本科高等学校,河北东方学院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田野考古学教学的新模式,把课堂搬到校内外、实验室,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感和参与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硬件建设,构建实验室教学框架。腾出1000平方米空间作为田野考古实验室,打造出一个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室内模拟考古训练基地。在这里《田野考古学》的主要章节以展板的形式被展示出来,同时配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场景模型和图文介绍。学生们可以在田野考古模拟训练设备上,反复操练考古发掘基本技术。在6个5×5m的模拟考古探方中,复制了有代表性的房基、墓葬、灰坑、水井、城墙、陶窑、车马坑等遗迹,还有大型文化层形成过程仿真墙。探铲、无人机、RTK、全站仪、金属探测仪、探地雷达及多种考古装备,为实验室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挖周边资源,开辟教学新天地。河北东方学院占地2100多亩,基本建设过程中曾发现6座汉至宋代墓葬并得到科学发掘;校区还有廊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郑忠墓,碑文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和唐安史之乱的相关情况;在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还发现了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67)的乾隆行宫遗址和京杭大运河支流——风河故道。学校利用这些身边的文物资源开设露天课堂,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文物调查、考古勘探,并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文物保护方案制定的实战化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多方合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聘请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国内著名考古专家长期驻校,讲授田野考古学、考古探掘技术、考古绘图、考古学通论等课程,为学生带来考古一线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邀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发掘领队和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考古探掘工的获奖人员定期到校进行专题授课,将考古探掘技术“简单”化、实用化、程序化;组织专人编写《考古勘探技术与应用》教材,拓展应用型考古人才的培养渠道;增加科技考古与检测在田野考古教学中的课时,实现考古教学由单一注重探掘技术的培养向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促进多技术、多学科的协同发展;注重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按照“热爱、实用、多才”的原则,培养他们急需的人才;开展优秀毕业生定期返校活动,分享他们参加田野考古探掘工作的体会、经验和不足;推广“翻转课堂”“辩论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操作课堂”“研究课堂”“启发课堂”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建立把关机制,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规定在模拟实习前,必须通过田野考古虚拟仿真训练系统中的各项考核,彻底弄清各类遗迹现象的探掘程序,准确判定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和时代顺序。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参加校内田野考古实验场的探方发掘并按照程序完成各种遗迹现象的合规发掘,包括填写发掘记录表、绘制平剖面图、照相、修复出土文物等环节。通过以上两项学习考核的学生,才能被安排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廊坊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实训环节的操作。通过多层次的考核和训练,最大限度避免不合规的作业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通过上述努力,河北东方学院田野考古学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已有超过6000名学生接受了考古探掘技术的培训。文物与博物馆学教学团队被河北省教育厅认定为一流教学团队;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专业成为河北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在全国应用型高校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名;田野考古学课程顺利通过河北省教育厅一流课程的验收,学院已成为教育部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践基地。

(作者单位:河北东方学院文物艺术学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