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学术分会:不断创新,开辟研究新视角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湖南博物院

“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学术分会聚集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部分省市的知名专家,共收到参会回执80份,实际参会总人数76人,其中线上参会2人,收到论文或摘要67篇,现场发言人数45人。专家围绕着汉代考古与中外文化交流两个方向进行研讨,其中汉代考古方向又从考古发掘与发现、经济技术层面、社会关系与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4个角度进行论述。

汉代考古 

考古发掘与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荣金作为马王堆考古发掘的亲历者,他在《提升马王堆汉墓考古研究工作的思考》发言中认为文物的生命一方面体现古时作为器具与当时使用者的互动,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现代作为展品与参观者的互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何旭红《近年来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考古收获》介绍了近年开展的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考古工作,认识到吴姓和刘姓长沙王在茔地选择上存在共性,实行独立陵园制度。此外,西北大学刘斌《1924年河南信阳汉墓的发掘和研究》、江西省博物馆陈书迁《南昌汉墓空间布局演变研究》、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王咸秋《洛阳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的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上海博物馆黄祎晨《西汉早期两座列侯墓葬的墓主考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柴怡《西安地区大型西汉墓的发现和相关探讨》等报告分别对其他汉墓进行了讨论。

经济技术层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明达《谈谈马王堆汉墓的丝、漆、玉》,认为马王堆出土玉器甚少却有表征作用,丝绸、漆器既是具有象征身份等级的重要指示物,也是经济技术、贸易交流和精神信仰的表达。中国科学院苏荣誉《道子坪东汉青铜马的风格与工艺——兼论东汉青铜器的分化现象》分析衡阳东汉道子坪青铜马用失蜡法方式制作是比较早的传统技术的延续。故宫博物院徐琳《汉代皇家治玉机构探讨》认为少府的太官、东园匠、尚方、御府都和治玉有关。辽宁省博物馆周晓晶《浅谈西汉时期西岔沟墓地出土的珠和管》,讨论了这些珠饰的来源可能来自陆上和海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湖南博物院刘琦《技术性成像及摄影技术在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的运用》、日本东京大学华扬《汉代建筑发展对实态及其对中古的奠基性影响——以阑额、人字栱及人字栱排架样式为例》、江西师范大学黄梅《务川青铜器与秦汉时期的矿业移民》、徐州博物馆原丰《汉代楚国(彭城国)采石业研究》、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熜《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封泥匣相关财政经济问题研究》、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黄喆安琪《精工利器,君子武备——略论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属兵器》、复旦大学鲍怡《海昏侯出土原始瓷的科技考古研究》、复旦大学郝雪琳《汉代刻纹原始瓷》等报告围绕着汉代物质文化从经济技术层面进行了阐释。

社会关系与制度层面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大顺《从大连姜屯汉墓的圭璧组合谈起》指出圭、璧一直是等级最高的玉礼器,专用于帝王诸侯,说明姜屯汉墓某些墓主人是皇族或王侯。南京博物院李则斌《汉代多子漆奁与墓主身份蠡测》以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多子奁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界定了多子奁对应墓主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华南师范大学曹旅宁《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夫人姓氏考》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妾辛追”的考证,提出辛追当为利苍富贵后新娶的吴氏公主。此外,山东大学刘尊志《墓葬资料背景下汉代列侯配偶及有关内容浅析》、南方科技大学张钊《从马王堆一号墓和虎溪山一号墓的椁具建造复原研究谈一种西汉高等级葬制现象》、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郝丽君《鼎制的嬗变——再论汉代的“列鼎”》、湖南大学黄鑫鑫《秦汉“爵—位”系统补论——以走马楼西汉简为中心》、湖南博物院杨慧婷《汉代郡国邸试探——以西汉“长沙邸”为中心》、郑州大学常乐《汉代“绞衾”制度的考古学研究》、许昌学院师彬彬《西汉外戚封侯制度研究》、江西师范大学陈雄《海昏侯墓“昌邑籍田”鼎不必定为诸侯礼器》、成都博物馆周杰《巫山地区融入汉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南京大学官子木《长沙地区西汉墓越文化因素试析——以出土器物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富霞《两广地区出土汉代文字遗存研究》等报告均从汉代社会关系与制度文化方面进行了分析。

精神文化层面  

徐州博物馆李银德《悬棺玉璧——灵魂通道还是礼仪表征》认为马王堆汉墓中的“棺前悬璧”是死者阴宅的一种等级标志和礼仪表征。日本东亚大学黄晓芬《汉墓空间构造的变革及其葬送理念分析》一文认为汉墓的变革与中国古代坟墓祭祀的确立密切相关,地下与地上的方圆之变与坟墓祭祀的变化相关。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朱连华《栗家村汉墓一号墓出土“乐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张玉妍《汉代琀蝉与古代世界被赋予重生寓意的动物符号》分别从乐俑、琀蝉探讨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中外文化交流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孙志新在线上发言《汉代的中外海上交通和文化艺术交流》,认为秦汉时期海上贸易不仅有商业的往来,更有艺术和文化的交流。湖南师范大学熊建华《马王堆汉墓“海丝元素”发微》提出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绸、珠玑(土)、玳瑁器、犀角象牙角(木)、金币、地形图等均可提炼出“海丝元素”。中山大学周繁文《丝绸之路西段的发端——公元三世纪以前地中海的丝绸消费及丝织业考》、湖南师范大学陈国华《马王堆汉墓的域外元素及其来源探析》均分析了汉代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代表发言结束后,由湖南大学郭伟民作学术总结。他提到,此次会议发言最大的特点是老中青三代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各显千秋。马王堆汉墓是一座宝库,源流不涸,坚信马王堆考古与文物的研究,必将永驻学林,倍享尊荣;马王堆文化遗产的光华,必将泽被后世,长耀寰宇。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7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