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学术分会:新成果不断涌现,走在国际学术前沿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湖南博物院

“汉代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学术分会聚集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部分省市的知名专家,共收到参会回执100份,实际参会总人数90人,收到论文或摘要100篇,现场发言人数40人。本会场专家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漆器、纺织品、乐器及其他相关文物展开研究。此外还有铜镜、蟾蜍、四灵四象等物及图像的研究。

马王堆汉墓帛画研究

马王堆汉墓帛画研究不断深入,涌现新发现和新解读。北京大学朱青生《疑斧与虱轮——马王堆帛画在形相学中的观看》,以疑斧与虱轮理论提出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比对,才能更好地探究其是什么。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形徹《马王堆帛画与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马王堆帛画展示了一种基于《楚辞》和《庄子》中对太阳信奉的生死观。湖北省博物馆王纪潮《论马王堆3号墓遣册的“柜”字(外二篇)》,认为马王堆3号墓T形帛画中的锯齿纹即象征钟架、天门为屏风以及《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大麻榨油后的渣滓、大麻子等具有致幻作用,用于仪式活动中助兴等。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练春海《原境视野下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研究》、日本大阪公立大学重信步《马王堆帛画中可见的外国影响》、宁夏固原博物馆苏银梅《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祥禽瑞兽》、四川大学顾大志《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胡人图像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欧佳《驷玉虬以椉鹥:马王堆西汉墓T形帛画“怪鸟”为凤鸟考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传明《马王堆三号汉墓棺室帛画主题再思》、西湖大学来国龙《早期中国艺术史中的“客位”与“主位”:以马王堆〈太一祝图〉为例》、甘肃简牍博物馆肖从礼《马王堆汉墓帛画〈太一祝〉主神像为“东皇太一”考》等报告均对马王堆“T”形帛画和《太一祝图》进行不同视角的审视。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及其他漆器的研究

主要围绕漆棺画、漆器图案、漆器工艺、天象地理等方面展开讨论。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柳扬《从神山上登仙境:马王堆一号墓四重套棺呈现的升仙历程》,对四层套棺上的彩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说,认为漆棺上神山是压倒一切的形象,流行的神山崇拜,也是升仙的历程。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区)翁彩萍《长沙马王堆汉墓漆器锥画构成初探》,讨论了马王堆出土漆器锥画与实际操作锥画在漆层控制、工具选择、手部技巧、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差异。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刘芳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玳瑁器谈起——兼谈犀皮工艺的起源》、艺术家泰祥洲《星际远游:时间、权力与图式——从两汉天文文献试析马王堆黑地漆棺画的创作观》、南京大学徐志君《汉代图像的叙事逻辑:以马王堆一号墓漆绘棺画为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刘思亮《黄泉之畏:曾侯乙墓内棺漆绘再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施宇莉《观念、制度和技术——从“?”的出现与消失谈起》、新疆大学黄锦前教授《荆州李家台楚墓出土彩绘漆画的内涵与源流》等报告对马王堆漆器和楚地漆器进行了深入剖析。

纺织品整理与研究

主要围绕器物复原研究、制作工艺的探讨以及在当下的推广应用展开讨论。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杨冀元《重现汉韵:马王堆汉墓纺织品文物复制经验分享》,分享了团队在复制马王堆汉墓纺织品中的经验,并探讨了仿制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湖南博物院董鲜艳《巧手经纶编汉韵——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探析》,将马王堆的编织物与先秦楚墓出土的编织物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湖湘地区编织技艺的历史渊源。此外,北京服装学院肖海《马王堆西汉墓刺绣纹样的造型特征》、深圳技术大学王树金《汉朝纺织品吉祥文字溯源》、西安工程大学温星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绵袍形制分析及仿真研究——基于数字仿真技术的汉代丝绵袍复原设计》、湖南师范大学杨婳婳《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物包装研究》、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视角下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萍《秦始皇帝陵 K9901 陪葬坑出土泡钉俑服饰复原初探》、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全链条理念下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实践——以浙江黄岩南宋赵伯澐墓为例》等报告对汉代纺织文物和其他时期纺织品的保护进行了解读。

音乐文物整理与研究

主要从音乐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特点、乐器的形制以及乐器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上海音乐学院钟之岳《马王堆汉墓竽对后世笙竽乐器的发展影响》,认为马王堆竽在笙竽乐器历史发展变革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促成笙竽乐器的重大改革。陕西历史博物馆梁勉《简析马王堆汉墓筑对轧筝的影响》,认为马王堆筑为代表的汉筑嬗变出轧筝类乐器,并不断开枝散叶,影响到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产生。此外,南阳师范学院季伟《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洛阳师范学院王秀萍《河洛地区汉代音乐考古发现整理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清雷《海昏侯刘贺墓编甬钟钲部纹饰定名考辨》、浙江音乐学院宋克宾《对汉代黄钟律高的新看法》、湖南大学中国礼乐文化传播研究所周毓华《古瑟探秘》对汉墓出土的其他乐器进行了探讨。

其他器物及图像的研究

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汉代‘四灵纹璧’研究》,探讨了从汉代玉璧纹饰与功能、五件“四灵纹璧”的赏析到“四灵纹璧”形成的脉络及意义,指出了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信仰体系中的重要性。台北故宫博物院蔡庆良《艺术考古研究——以海昏侯墓出土鸟兽母题玉器为例》,分析墓葬中各类玉器在构图、器身结构以及整体艺术效果等方面的风格特征,并探究不同时期玉器在视觉美感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博物院左骏《“去就”辟兵: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蛤蟆谈起》,首次还原了马王堆三号汉墓中“蛤蟆”的出土情况,认为与墓主的身份与职业需要辟兵祭法相吻合,进而通过厌胜、带钩等物质与图像延伸至蚩尤辟兵的信仰研究。此外,苏州博物馆刘彬彬《马王堆汉墓出土铜镜所见湖南地区早期铜镜的功能性变化研究》、中山大学潘攀《两汉出土四象、四灵、五灵神兽图像之流变》分别对汉代铜镜、神兽图像进行了分析。

代表发言结束后,由湖南师范大学李建毛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漆器、纺织品、乐器等四类文物及相关物展开研究,学者观点各异,发人深思。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虽有50年,成果丰硕但仍有分歧。鼓励大家研究永无止境,需继续探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1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