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其纲 万目皆张 郑州“四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赵舒琪 程冰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大地流金,万物呼晴。郑州市“四普”工作也像这漫山遍野的庄稼般,经过第一阶段春之充分准备,第二阶段夏之实地调查、扎实推进,在金秋九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高度重视 郑州六个区县(市)单独成立文物局

“四普”工作千头万绪,如何顺利开展、有序实施,成立领导小组、组成普查队伍等是“四普”工作的第一步。据了解,“四普”伊始,郑州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四普”领导小组,研究、安排并部署“四普”工作。

为加强文物保护力量,郑州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推动管城、巩义、登封、新郑、新密、荥阳6个区县(市)单独成立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抽调专业力量,组建市四普办,加强对全市普查工作的日常指导、协调和推进。聘用16名首席专家,对各普查单元“一对一”指导。统筹市考古院,县(市)文保中心、基层文保员、乡镇文化专干,郑州大学、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各方力量,组成35支普查队伍、抽调普查队员209人,夯实了普查业务力量。

普查队员来自各行各业,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统一“四普”标准和技术规范?全员培训是关键。郑州市“四普”领导小组相关人员表示,“郑州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贯通的方式,加强普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这为全面铺开实地调查提供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说,选派业务骨干集中参加‘四普’线下培训;其他普查人员参与线上‘四普’专题培训;对无法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的乡镇文化专干、业余文物保护员等人员,发送普查材料汇编,完成自学。”

稳中求进 郑州“‘四普’工作法”行之有效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四普”工作错综复杂,想要排列有序、理顺关系、扎实推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至关重要。郑州市“四普”工作,稳而思进、动之徐生,通过全面系统梳理文保名录、数据、线索,制度建设等方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普’工作法”。

要想普查现有多少“家底”,必须知晓原有“家底”几何。郑州各县市区在“四普”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系统梳理“三普”以来新发现文物线索,并完成市县保公布名录、实有名录和不可移动文物公布名录整理、上报,向各普查单元下发“三普”数据、地图数据等基础数据,完成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为严控普查质量,郑州市四普办还研究出台了专家组指导制度、督查制度等制度,并对全市普查进度实行周汇总、月通报,形成“一表格、一通报、一函单、一报告”制度。问题轻的,通知当地文物部门,并向当地政府发函;问题严重的,形成报告分别上报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此外,郑州市还广泛开展普查意义、普查动态、普查成果宣传,为普查营造浓厚氛围。

据统计,郑州目前已调查不可移动文物2667处,其中复查三普文物点2575处,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2处。

科技赋能 “四普”统计精准而高效

访星探月问苍穹,人工智能广赋能。现代科技手段也广泛运用到了“四普”工作中,让统计更便捷,让数据更精准。

郑州“四普”实地调查采取1+2+1(1名基层工作人员+2名测绘人员+1名专家)的组合模式,各普查单元克服高温、汛期等不利因素影响积极推进实地调查,利用普查队员个人手机下载四普APP作为手持终端采集不可移动文物数据,有条件的还配备了无人机、RTK等设备。

“打开这台手持终端,里面配备有全国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存储有‘三普’所有数据。每次复查我们都会先调出‘三普’的数据,再进行‘四普’数据的采集。”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祜庄园,巩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一组组长于欣欣向记者介绍:“之前没有航拍飞机、三维扫描,只能自己画平面图,和真实坐标有出入。现在有无人机拍摄俯瞰图,按照围墙、边界可以确切定位每一件文物的坐标,并最终形成一张立体图,采集的数据就更精准”。

参加实地调查的王青梅对新技术的运用也颇有感触:“记录核实文物信息需要拍全貌,有的文物我们爬到山上拍也拍不全,有了无人机航拍图,就能掌握文物点的全面信息。”

勇担使命 “四普”中的他们感人至深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四普”工作中,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发挥其专业特长和热情,深入一线,只为寻找散落民间的文物。

已近六旬的杜平安,曾亲自挂帅,圆满完成新郑地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旧石器时代遗址详尽调查以及具茨山岩画的全面考察等重大项目,曾成功主持新郑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面对“四普”使命,杜平安再次挺身而出,成为这场文化寻宝之旅中的中流砥柱之一。从偏远村落的隐秘角落到繁华城区的历史遗迹,杜平安的足迹遍布每一处可能藏有文化瑰宝的地方。部分居民对文物保护的误解与忽视,杜平安耐心做思想工作,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居民们认识到,那些看似破旧的老建筑,实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据统计,在杜平安团队与其余三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新郑已经有467处不可移动文物逐一被精准登记。

志愿者张瑞峰是巩义市中原汉砖碑拓博物馆馆长,与已故的考古学家、郑州商城发现者韩维周先生是同村。他不仅身体力行保护、展示文物,赓传文明薪火,还积极募集资金修缮韩维周故居,参与韩维周故居的文物定级认定工作。关于“四普”工作,张瑞峰说:“我在韩维周先生遗留的书卷中发现了‘马峪沟遗址’这一文物线索,希望在这次文物普查中,能够协助专家找到‘马峪沟遗址’”。

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国家的“金色名片”。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普查不仅可以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让文物管理“有数可查”,还可以全面推进普查成果应用,促进文物保护,增强文化传承,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文物事业跨越式发展。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