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紫金城城址的考古调查与勘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吉卿

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进行抢救发掘前,对海昏侯墓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地(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为配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国保规划的制定,2015年10月又开始对紫金城城址进行了勘探,后因经费等原因,勘探工作于2016年4月暂停,整个勘探工作未完成。以下根据已有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资料,对紫金城城址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紫金城城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和大塘坪乡一带,东临赣江,北依鄱阳湖。城址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为岗地、林地、河湖相互交织。紫金城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外城由双重墙体构成。内城位于外城内东部,分为东、西两个小城,墙体外围发现护城河。总面积3.6平方公里。

外城

城墙

紫金城外城平面呈曲尺形,南北最长约2062米,东西最宽约1934米,城墙总长约7516米。城墙均为双重墙体,墙体堆筑而成,内墙较高大,外墙较低矮。内、外墙均底宽顶窄,内墙底宽约8~18米,顶宽约3~6米,残高约1.5~2米。外墙底宽约8~18米,顶宽约4~7米,残高约0.5~1.5米。内、外墙体间距约7.2~28米。

城门

在外城城墙共发现缺口47处,有的缺口是因城墙损毁所致,有的缺口在古代有河道通过,其中不排除在一些缺口设置水门的可能。故城门的具体情况,有待下一步发掘厘清。现就西城墙、东城墙疑似城门遗址进行介绍:

西城墙发现疑似城门遗址2处。一处从城墙西南角起向北847~857米,缺口宽10米,其内勘探到一条古土路,初步判断该处缺口应为门址。一处从城墙西南角起向北1320~1326米,发现内城门(内口宽6、外口宽9.5米)、外城门(内口宽5米,外口损坏)及内、外城门外南北两侧的夯土台基各一。

东城墙发现疑似城门遗址3处。其中两处位于东城墙中部,且均有古代的河道从中穿过,靠北的门址宽约9.2、进深约10.2米;靠南的门址宽约20.8、进深约8.7米。东城墙南部的一处门址,亦有河道从中穿过,门址宽约136.1、进深约48米。

护城壕

发现西城墙护城壕和南城墙护城壕,它们均与外界水路连接。西城墙护城壕长1200米,宽约15~60、深约2~3米。南城墙护城壕长700米,东段护城壕紧靠城墙,西段护城壕由东向西逐渐远离外城墙。护城壕宽约18~50、深约3米。

码头

发现疑似码头遗迹共7处。

2处疑似码头遗迹位于北城墙中部缺口附近,一处在缺口内侧,一处在缺口外侧,平面分别呈刀形(北侧长约26、宽约7米;南侧长约16、宽约8米)、长方形(长约25、宽约8米),填土疑为夯土,其内还发现碎青灰砖块,且遗迹临近古水系。

5处疑似码头遗迹位于外城近中央区域,其中四处位于中部一水路两侧的断崖上,另一处位于南部水路的断崖上。遗迹保存状况不一,可见夯土。最大的一座,长约28、宽约5米;损坏严重的一座,长约4、宽约3.5米;一码头旁还发现一条长10米的碎陶片铺成的路。

内城

内城位于外城内东部,平面呈近长方形,东西最长约403、南北最宽约345米,面积约139761平方米,由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组成,东城东墙与外城东墙部分墙体共用,西城东墙与东城西墙共用。城墙墙体平面呈长条形,底宽顶窄,呈垄状堆积,堆筑而成,土质致密,夹杂灰陶片﹑绳纹瓦片﹑木炭块﹑锈斑﹑砖渣。共发现缺口9处。

东城

城墙  东城平面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343、东西宽约166~224米。墙体底宽约8~19.2、顶宽约3~18、现高约0.7~5米。

城门  东城城墙共发现缺口5处,疑为门址。北城墙中部缺口,宽约4、进深约11米,其东西两侧发现瓦片堆积,疑为门址倒塌堆积。西城墙北段缺口,宽约1~3、进深约14米,其南北两侧发现瓦片堆积,疑为门址倒塌堆积。南城墙东段缺口,宽约1.3~2、进深约11~14米。因东城东墙与外城东墙部分墙体共用,东城东墙的两处缺口即外城东墙中部的两处缺口,如前所述,疑为门址。

护城河  在东城北、西、南城墙外均发现绕墙分布的护城河,平面呈长条形,局部破坏无存,内填较松软的浅黄色土,含少量瓦片。

北城河位于北城墙外,西端与西城河相接,东段破坏无存,东西残长约152、南北宽约2.5~3.5米。西城河位于西城墙外,南北残长约203、东西宽约2.6~5米,初步推测,后因修筑西城,该河废弃。南城河位于南城墙外,东西残长约111、南北宽约2~4.3米。

房址  东城内发现房址2座,规模较大。

F1位于东城西北角,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8、南北宽约26米,柱石数量众多,排列规律。现存夯土墙基4处,分东西两部分,西部夯土墙基平面呈长方形,东部夯土墙基平面呈“H”形。柱石58块,东西7行,南北11列。柱石南北间距约0.3~2.7、东西间距约0.7~4米,柱石下经夯打处理。柱石南部,发现两排东西向分布的夯土块。依据柱石和夯土块的平面布局与位置分布,推测F1为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式建筑。

F3位于东城西南角,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东西宽约9.3米,为一组庭院式建筑,柱石零乱,规格不一。北房位于F3北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8、南北宽约5米,现存19块柱石。西厢房位于北房西南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东西宽约2.8米,残存6块柱石。庭院位于房址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17、东西宽约9.3米,残存2块柱石。

西

城墙  西城平面大致呈梯形,南北长约212~267、东西宽约149~152米。墙体底宽约8~18米,顶宽约3~10米,现高约1~5米。

城门  西城城墙共发现缺口5处,疑为门址。北城墙东段缺口,宽约52、进深13米。北城墙西段缺口,宽约2.7~3.8、进深10~13米。西城墙中段缺口,宽约3~7.6、进深12米。南城墙东段缺口,宽约52、进深约8~9米。因西城东墙与东城西墙共用,故东城西墙的一处缺口也即西城东墙的缺口,如前所述,疑为门址。

护城河  在西城北、西、南城墙外均发现绕墙分布的护城河,整体保存较好。平面呈长条形,内填较松软的浅黄色土,含少量瓦片。

北城河位于北城墙外,西端与西城河相接,东西残长约103、南北宽约3.8~7.5米。西城河位于西城墙外,南端与南城河相接,南北残长约240、东西宽约2.2~4米。南城河位于南城墙外,东西残长约147、南北宽约2.4~4.2米。

通过对紫金城城址的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收获如下:

明确了紫金城城址的平面形制、城墙布局、结构与修筑方法。

了解了紫金城城址的特点。外城城墙为双重墙体。交通网络为水、陆路并存,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在水路与陆路相接处,发现码头遗迹,岸上发现有大量的当时人活动的遗迹和遗物。

初步确定内城为宫殿区。内城自身的布局相对独立、完整,城墙较高大,外围有护城河,且内城东城内有大型建筑基址,城的规格较高。

初步建立了城内遗存的时代序列。紫金城内城的城墙堆土中包含砖瓦片,外城城墙堆土却较为纯净,内、外城的修筑时间可能不同。加之,内城自身的布局相对独立、完整,尤其是内城东城可能具有宫城属性,故推测内城东城修建时代或为最早,次为内城西城,最晚为外城。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文系2022年度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重点课题“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紫金城城址及周边汉墓群考古勘探资料整理与研究”(22W03)”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2年)基金项目重点课题“海昏侯墓墓葬制度和相关问题研究”(22WT65)系列成果之一]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