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激活江西人文经济新引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志强 罗萍 杨子怡

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是弘扬革命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情与报国志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保护利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人文经济,就是要将文化资源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达成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的三维发展目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与旅游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独特名片,还能让公众享受高人文感的消费体验,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赋能。

革命文物赋能江西人文经济基础扎实但仍存挑战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土地上镌刻着共和国缔造者的英勇风采,孕育了建军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革命精神,留下了296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43650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以及10000余红色标语等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江西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他们根植于群众实践,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推动江西乡村振兴、城市发展,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热情的力量源泉,正在创造江西特色的人文经济形态。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先后出台了《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等地方法规,用政策文件规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动革命文物融合发展,促进革命老区振兴、乡村振兴。在各项政策的引领下,江西各地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之路,在红色标语保护、社会力量参与、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物赋能乡村发展等方面总结了一批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发挥了革命文物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价值,实现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江西人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与新时代革命文物强省、文化强省建设要求相比,江西革命文物在促进人文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革命文物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挖掘不深、传播不足,激活人文经济发展的动能有待强化;二是革命文物与相关产业发展融合不够,业态亟待丰富;三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策略 推动江西人文经济蓬勃发展

深挖革命文物价值内涵,激发人文经济内生动力。江西革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价值重大,革命文物资源价值有待深入发掘。要以革命文物价值内涵的挖掘与研究为切入点,促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江西革命文物研究力量强大,现设有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获批全国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及正在评定一批省级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大力发挥革命文物研究中心的力量,深入挖掘江西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江西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江西低级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江西革命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江西革命文物助推乡村振兴、江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的研究,总结已有先进经验,推出一批体现江西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文物专题理论研究及革命文物利用实证研究成果,同时依托相关平台培养一批革命文物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后备人才。

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积极与各级革命文物管理部门做好对接服务,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一是利用革命文物专题理论研究成果在全省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讲座等,进一步揭示革命文物的真相和背景,还原革命活动的真实场景,以群众喜爱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增强革命历史教育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激发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激发民众求发展、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利用革命文物实证研究成果,指导各地做好革命文物融合利用、革命文物赋能城市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激励干部群众勇往直前、敢于担当,推动革命文化和人文经济同频共振,助推我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铸就具有江西特色的人文经济品牌。

发挥革命文物融合效应,创新人文经济业态。红色是江西的底色,革命文物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具有融合性强、赋能性好的特点。发挥革命文物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教育发展功能,推动江西人文经济业态创新。

一是全面落实《江西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8)》,加强各类文旅品牌融合创建,积极探索革命遗址保护与红色名村建设、特色乡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田园风光游览和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革命文物利用新模式。

二是以革命文物为载体,打造一批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活动,将革命历史搬上舞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产业资源,构建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产业链。

三是依托革命场馆及相关资源,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纪念品、文具、服饰等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吸引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发展红色动漫、版画、剧目等多元业态,促进“创意+”革命文物的融合,既助力经济发展,又提升区域人文环境,实现双赢。

四是依托《江西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专项规划》,围绕建军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主题整合沿线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中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江西特色革命文物游径IP,引导游客由“静态参观”转向“动态参与”,由“红色观光”向“红色旅游”转变,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强化革命文物共建共享,助推人民共同富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取得实效。革命文物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必然由人民群众共享,进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江西是革命摇篮,是一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红土地,加强江西革命文物资源的挖掘,吸引全国更多的各级党政机构来到江西寻根问祖;革命文物部门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动更多的高校与江西省革命文物场馆共同建设大思政课教学基地,参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落实《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吸引更多的文旅企业将低等级革命文物场馆开辟为旅游景区、旅游民宿等文旅经营场所;加强与非遗传承人、民间文化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发挥他们在传统工艺、技术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推动革命文物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激励与沟通机制。针对企业参与低级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探索从整体统筹的高度建立税收减免或其他收益补偿的革命文物对价补偿机制;进一步推出奖励性资金支持政策,通过设立文物保护投资基金或设立专项资金,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在当地政府网站或公共场所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荣誉墙制度,公开宣传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定期加强与集体或私人革命文物产权人的沟通,鼓励产权人通过宗族的力量投入资金或人员来扶持村庄建设、乡村环境整治、村民教育就业等,进而强化社区居民对革命文化的集体认同感,进一步产生获得感与幸福感。

此外,深入实施革命文物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共同纳入人文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等、财富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调查及地方经验研究”(24BDJ018)、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课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22ZXHYG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7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