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浙江大学“求是智库”高端论坛——“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位嘉宾,围绕“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这一学术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共同传递出本次论坛的主题:文化遗产事业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新时代对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首先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保护成果要惠及民众;其次,要有发展的眼光,保护与发展并重;第三,文化遗产保护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要做好利用传承,实现从“合理利用”转向“有效利用”;最后,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作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归根结底,是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问题进行了理论阐述。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遗产保护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相当复杂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首先,遗产价值是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畴,是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反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判断。其次,遗产的主观价值源于不同个体、社群或国家的认知与评价,随时间和环境变化,客观价值基于遗产的存在本身,包括遗产的时间跨度与空间环境。最后,价值评估应根据保护目的确定评估内容和重点,遗产分类定级的价值评估是遗产重要性的评估,保护管理规划的价值评估是保护区划的分级和规划分期的先后,保护方案的遗产价值评估则是所采取保护措施与价值保全关系的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需从其历史性与现实性中综合理解,既关注其往昔价值,又重视其当下意义,为价值认知与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西北大学教授、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荣,以西安为例,阐释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他认为,变化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与文明的有序提升,城市文脉是城市在空间地域结构和历史文化特质的表现。以西安市为例,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首先,要控制格局,典型保护;其次,要分级保护,留有余地;最后,应保护遗产,传承文明,发展文化,实现标识活化,发挥文化遗产作为精神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创新,以“四个结合”“五种模式”推动活化传承,实现活化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的创新发展。未来的文物工作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与传承,加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以《谈文化遗产时代——以遗产价值为中心》为题展开论述。他提到,文化遗产时代是对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子时代等人类历史进程一切时代的总括,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无处不在的遗产化现象,是电子信息时代在物质性方面的重要表征之一。遗产符号化与信息化促进了现代社会产生以来博物馆化保存、展示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生存向纵深的发展,场景化和沉浸式展示、阐释与生态博物馆等是其典型表现之一。考古文博工作的本质在于揭示并共享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并引导人及其生存环境向更加丰富多样和道德化方向演化,因此,无论对于遗产本体还是其价值,真实性、代表性和系统性都是其保护、传承、利用等一切工作的前提性要求。
湖南大学教授郭伟民阐述了当前遗产保护利用的形势与任务。他认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贯彻落实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走出围城,寻找出路与对策。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顶层设计,相关部委领导与专家智库丰富了理论内涵;其次,现实中的保护工作仍面临保护资金不足、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跨部门跨区域协调不畅、法律制度不健全、科技赋能不充分等挑战;最后,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强化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以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
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文化遗产地如何参与构建文化》为题,立足云冈研究院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具体问题,探讨文化高地建设的实施路径及文化遗产价值融入当代文化的策略。首先,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网红城市短暂繁荣的问题,文化遗产地应超越门票经济的单一模式,注重文化价值的重构和提升;其次,需将考古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展现古典美与当代社会的融合,这是文化遗产地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面对文化遗产的理论建设、当代文化构筑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理论建设,同时保持文化自觉,思考文化遗产价值重构与当代文化影响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张朝枝以《谁的遗产:乡村遗产化与乡村振兴》为题作报告。他认为,当前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下的“成功”案例常以遗产作为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出现乡村遗产化现象。首先,政府、学界、国际组织等不同主体推动了乡村遗产的认定;其次,乡村景观是为当下的利用而创造的过去,是自上而下营造的人们对乡村的浪漫主义想象,改造后的传统村落往往缺乏真实的乡村生活气息,出现“房子在人不在”、村民乡村遗产保护积极性丧失等问题;最后,应重新审视乡村主体,明确传统生计方式是乡村遗产存续的保障,居民的本土智慧是乡村遗产保护的基础,身份认同的唤醒有助于提高乡村主体保护遗产的积极性。乡村旅游不需要大产业模式,需要的是主人回归,要建立维持社区居民传统生计得以持续和本土智慧得以传承的社会生态系统。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颖科,阐述了文化遗产功能重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他认为,文化遗产的属性与当代功能的重构,以及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文化遗产具有聚合性、创新性、文化性、经济性、社会性,其中聚合性表现为具有身份认同和文化凝聚作用,强调文化遗产诞生于创新,传承也需以创新为支撑;其次,文化遗产的当代功能重构要加强传播,注重挖掘遗产知识、弘扬遗产精神、彰显遗产价值,要强化利用,外化、活化、转化遗产资源,让隐性资源显性化,用高科技手段活化文物,将遗产资源转化为资产;最后,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等四个方面,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大学教授徐坚以弗兰德斯中国劳工营的发掘、研究和阐释为例,阐述了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理念转变。2019年始,上海大学与比利时弗兰德斯战地博物馆、根特大学联合开展一战时期中国劳工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重新发现了这一消失的历史和被忽视的文化遗产。基于此案例反思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关系,既往研究过度强调文化遗产的客观而恒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相对忽视文化遗产的后生命史和时代价值,造成对文化遗产的存续路径的误读。他认为,只有回应时代需求,拥有时代价值,让文化遗产转变成为文化资源,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场主旨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教授、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颖岚,复旦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杜晓帆主持。
圆桌论坛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研究员主持。来自相关高校的教师、学报和文博期刊编辑在“青年智慧”“学术传播”“公众共享”版块,就青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学术期刊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传播中的作用、文化遗产公众共享的参与途径与实施效果等议题展开探讨。
论坛闭幕式环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作学术总结,他认为“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协同进步创造了研究交流的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全面认识、深入研究、有效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执笔:魏泽辰 洪艾 资料整理:李静宜 王佳悦 程利萍 许奕敏 王海洋 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