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日益紧密,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赋能展览展示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趋势。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青岛市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在数智化领域以“数字先行”展览理念构建展览传播的新视界。基于全域媒介思维重塑博物馆展示传播平台的“数字先行”展览理念,青岛市博物馆尝试在策展阶段即依托学术研究的基础,建立展览内容数据库,先行推出线上展览,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通过数智技术让展览内容预先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拓展文化传播路径,收集受众反馈,推动实体展览的品质提升和观众引流。
数字化应用的前期探索
青岛市博物馆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长期探索中,通过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了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模型和存储管理系统,采集制作了数百件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提升了文物数字化保护能力,同时也为数字化展览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官方线上客户端搭建的虚拟博物馆、数字藏品馆、“微青博”小程序和H5“微展览”等,提供便捷的博物馆各类信息、展览资讯、展览内容,通过多维度平台满足公众线上观展需求,扩大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2020年青岛市博物馆“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儿童展”实践中,曾先于实体展览推出过线上数字“微展览”,探索利用“微展览”前置的方式,开展展览的前期宣传推广,招募志愿策展团队,征集观众意见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馆藏古籍策展的数字先行实践
古籍善本是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大特色,至今已收藏古籍近四万册,更有38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进一步贯彻“数字先行”理念,探索更多策展可能性,青博拟以古籍展为发轫,推出“文脉永续——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珍贵古籍云展览”,打破数字领域、虚拟领域与物理领域之间的界限,构建无边界可生长的数字展览。
数字资源整合利用
拟利用人工智能OCR识别提取、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对大量珍贵古籍藏品进行字符识别、自动标点、知识加工、谱系关联,实现对古籍知识的内涵挖掘与价值阐释,可以随时切换繁简体文字模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看懂古籍”,继而认识到古籍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同时,OCR和知识图谱的广泛运用,还能够促进古籍相关数据的不断丰富、不断关联,形成源源不断的可生长数字空间,进一步加快数据资源转化为展览资源、教育资源、传播资源的速度,切实发挥其作为重要“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虚拟展厅沉浸漫游
基于数字空间大量可用数据,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IP形象塑造、5G+4K高清现场直播等技术手段,打造主题化、沉浸式、强互动的线上虚拟展览,丰富观众观展体验,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理念。
结合计算机算法、三维图形、多媒体显示以及伺服技术等,策划“琅嬛福地图鉴”,打造古今不同的六间书房,涵盖今天的手机平板、明清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宋代碑帖拓本、唐代手写经卷、汉代简牍,以及商代甲骨,观众可在拟真的多感官体验中,沉浸式“穿越”。同时,在每个书房设置不同的互动游戏作为闯关环节,让参观者增加对古籍的兴趣,如模拟甲骨文刻写、模拟拓印、模拟古籍装帧体验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展示我国文明传承的媒介更迭,还能让参观者在互动中学习,了解我国古籍的不同类型,在虚拟世界中探索中华文脉。
为突出镇馆之宝——明版《道藏》,计划还原崂山太清宫的三清殿,重现万历皇帝敕谕将其赐给崂山太清宫的历史故事,通过“沉浸感知+景观呈现”的方式,深入挖掘和传达古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典籍里的中国智慧更加直观化、故事化。观众可在崂山秀美的自然风景中感受深厚的人文积淀,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不断生长的古籍数据为基础,依托云展览虚拟空间,构建一个全面、动态、交互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体现古籍中的思想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观众可以通过点击知识图谱中的节点,沿着延展路径,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纵览古今思想的联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渊源。
构建基于VR三维全景和IP形象语音互动的虚拟展示互动平台。根据游客的兴趣爱好和参观时间,为游客定制个性化的导览路线。能够响应参观者的信息查询需求,实现IP与观众的高度互动,让观众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吸纳信息,提升用户体验。观众可以通过提问、交互,了解展品背后更多的故事、相关历史人物的趣闻等,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
配合云展览的开幕,利用5G+4K高清现场直播,举办线上善本书鉴定直播、古籍修复非遗传承人云直播等活动,数字IP作为讲解员,走进直播间与公众互动。通过便捷的访问方式和互动体验,增强文化传播。
利用数据埋点技术、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等深度感知观众线上参观数据,如点击浏览量、虚拟参观路线、知识体验情况、提问互动类型等,得到最完整、最真实的观众反馈;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帮助博物馆分析观众的兴趣偏好和需求痛点,为云展览的持续生长提供数据支持。
实体展览落地延伸
拟通过“文脉永续——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珍贵古籍云展览”反哺线下实体展览的呈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展览的整体效果和价值。让经由虚拟空间呈现、验证的特色展览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空间”走进“实体空间”。线上展作为线下展的预热平台,可以极大地降低实体展的策划时间、人员、宣传、文创开发的成本;线上展的内容可以作为线下展的预览,让观众在亲临现场前对展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加深观展体验;线上展观众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为线下展的策划实施及内容调整提供数据支持,真正起到“数字先行”的作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为观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便捷的文化体验,还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使得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
“数字先行”展览理念的新馆展望
目前,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作为一个承载着中华文明源流与地方历史文脉的文化地标,青博将以建设“多元融合的时尚博物馆”为定位,融汇青岛人文气质与理想生活观念,打造文旅策源地、创新港,展现青岛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气息。在智慧化应用领域,创新提出“数智流线展区”的概念,打破博物馆设置数字厅的传统模式,以“文化场景+文化业态”为探索方向,将数字展项有机融入公共空间,打造数字展示与公共服务相融合的国内博物馆界数字应用的新模式。在“数字先行”展览理念引领下,新馆展陈项目将选取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展陈主题,利用数字技术,兼顾学术性、体验性和可生长性,突破实体展的策划时间壁垒,打造数字展览先行上线,利用“生长型文化空间”,提高传播效率,扩大文化影响力,创新展示形式,测试展览效果,增强公众参与度,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学术资源传播和跨领域合作,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方法,为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博物馆新定义强调了“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理念。树立博物馆全域传播思维有利于拓展展品传播范围、提升传播品质,为博物馆“可及性”“多样性”平台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青岛市博物馆“数字先行”展览理念通过对实体展览虚拟化、数字化的前置推广,或可对博物馆创新发展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