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墓地发掘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方玲

2024年12月,历经5年,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经发掘揭露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出土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器用制度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武王墩考古项目概况

武王墩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武王墩自然村南墓地所在区域,北依舜耕山,向南则为开阔的平地,西边为南北向的瓦埠湖,瓦埠湖西侧北端为楚都寿春城之所在。1981年9月,武王墩墓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属长丰县管辖,2004年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

1977-1981年,安徽省文物部门曾在武王墩以南的杨公镇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共计发掘了十一座战国晚期高等级楚墓。结合之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寿春城周围分布着丰富的楚国墓葬,其中都城以东是高等级楚墓分布区,目前尚存墓葬封土的有30多座,武王墩墓地即位于此墓区的北端。

由于武王墩墓葬多次被盗,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发生变化,文物安全存在隐患,亟需开展科学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2019年安徽省申请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3月,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开展,同时被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发掘工作自2020年开始,至2024年12月,武王墩一号墓野外发掘工作完成。同时,周边战国晚期高等级墓葬调查、发掘资料整理、多学科研究工作同步进行。

团队与准备

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淮南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连续5年的发掘期间,武王墩项目坚持团队合作原则,一直保持发掘团队的相对稳定,对成员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同时,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此外,先后参与发掘、保护研究的大学和科研合作单位近30个,聚集了全国范围内,对应领域的最优秀专家团队。

在工作开始之前,遵循提高考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随着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进,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的变化,结合专家意见,不断调整完善工作方案、总结田野考古方法,稳步推进发掘工作。从2019年计划开展工作开始,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葬考古工作方案》《2019—2020年淮南市武王墩墓葬考古工作计划》《2021—2023年淮南市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计划》(因2020年勘探明确了陵园及其他遗迹,更名为武王墩墓地)、《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地2022—2025年考古工作计划》。

同时,在吸取以往发掘和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武王墩一号墓可能出土文物进行预判,制定了对应的现场保护预案、实验室考古预案、出土文物保护及修复预案等。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现场建设了考古实验室,使出土文物现场及时保护具备了必要的工作场所和设备设施。在发掘期间特别是椁室清理期间,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紧密配合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竹席、椁盖板以及椁室内各类出土脆弱文物的加固提取与稳定性保护,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物安全。

发掘经过与方法

2020年2月武王墩墓葬考古首次发掘申请获国家局批准,3月上旬正式启动。在完成临时用地手续办理、发掘区现代坟墓迁移、安防安保、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考古队完成了约100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工作,初步探明主墓(一号墓)结构和陵园范围等。

在此基础上,首先对工作区其他遗迹进行了清理发掘,自2020年9月起,正式开始发掘一号墓封土,封土发掘采用探方法人工逐层发掘,墓上封土堆积为堆筑和夯筑结合。至2022年1月,封土整体发掘完成。同时,墓道上方封土表层的晚期堆积也清理完毕。

2022年至2023年11月发掘一号墓填土,填土发掘以10×10米虚拟探方作为记录单元,在记录信息时使用全站仪确定坐标,为保障发掘安全,隔梁随发掘进度下降。填土层层夯实,夯层厚度15-30厘米,每一夯层表面有密集夯窝。发掘采取按夯层逐层揭露,选取夯筑较清晰的部分,局部打包提取若干,用于实验室考古及未来展示。发掘与保护工作同步进行,墓坑壁加固和保护处理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加固和保护技术人员跟随发掘进程同步开展墓坑保护工作,防止表面开裂、坍塌。

2023年12月,在考古队与文物保护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利用薄荷醇加固技术,顺利完成了椁盖板上方覆盖竹席的提取工作。同时《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淮南市武王墩墓木椁盖板吊装方案》获得批准。自2024年3月开始拆解提取一号墓椁室盖板,进入椁室内部发掘清理阶段,木椁室盖板共拆解提取465根,总重近200吨。6月,九个墓室全部发掘清理完毕,所有文物安全提取到文物库房和实验室。7至10月,继续发掘墓室土坑四角填土,在清理填土期间,为保障墓坑安全,对墓坑腰部再次进行加固。11月开始拆解提取椁木。至12月15日,共拆解提取各类椁木882根,对墓坑底部进行清理及数据采集,未发现遗迹和遗物。之后对各项记录资料进行了全面检查、核对。至此,一号墓野外发掘工作全部完成。墓室发掘期间,考古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同步进行。考古组在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下,共划分5个小组开展发掘工作,分别为考古发掘一组、二组、文物保护组、出土文物管理组、摄影摄像和测绘扫描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摄影摄像和测绘人员编组到两个发掘组中,参与现场发掘工作。

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

2021年,为建立考古项目数字化工作模式,满足考古遗址数字化采集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武王墩墓地发掘项目建设了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自此,武王墩墓地的考古工作全程依托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发掘现场充分利用考古小助手APP的移动特性,结合遗址现场测绘技术,实现考古信息及时、精细和全面的记录,为考古资料管理提供信息化工具支持。在发掘伊始,考古队就考虑了数字化管理模式,对发掘区全场景进行精细扫描,引入绝对地理坐标,为管理平台提供了高精度场景基础底图数据。基于基础底图,实现了考古资料与成果的可视化呈现,为考古成果的浏览、检索和管理提供支撑。平台还提供了对出土文物的全流程跟踪与管理等应用支撑,为后续武王墩墓资料的研究与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科技应用和多学科研究

在整个考古和保护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对发现的迹象和遗物进行分析、检测,获取更为广泛和丰富的信息。始终将文物的现场保护摆在首位。考古与文保人员同时在现场,共同判定、商定文物的提取方法,提出合理预案,并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到文物提取和保护工作中。开展多学科与考古学深度融合,全面挖掘和阐释考古信息。提前预判可能出土的文物,分别制定了保护方案,所有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的选择都基于文物劣化过程的平衡状态理论,即尽可能维持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稳定,避免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损害。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综合运用高精度年代测定、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有机残留物分析、冶金考古、陶器考古、玉石考古等多学科和各种科技手段,对发现的迹象和遗物进行分析、检测,获取更为广泛和丰富的信息。以期更加全面地获取各种历史考古资料和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全面揭示武王墩墓地的丰富内涵。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地的考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委省政府、淮南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部门指导、协调下有序推进。国家文物局成立专家组,全程指导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为系统性的开展研究工作确定指导思想和目标方向。安徽省成立武王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重要环节现场推进,高位推动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淮南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市公安、交通、文旅等部门,做好保护及发掘的用地、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保障工作,为考古发掘工作及后续保护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执笔:方玲)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3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