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淮南市博物馆等考古机构、高校参与,开展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确认该墓为一座具备大型独立陵园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由封土、墓道、墓圹、木椁室组成,墓主身份明确为《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楚王墓,同时还是两周时期保存最完好的王墓。其独特的墓室布局、完整的棺椁结构为探讨战国时期楚王陵乃至两周时期王陵制度提供了难得的一手材料。至2024年底,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工作基本完成,对其棺椁结构、墓室布局、墓葬形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墓葬、墓室与棺椁
封土东西长约134、南北宽约114、现高16米,分布面积约1.22万平方米。封土分布平面略呈东西较长的椭方形,近覆斗状。周边农田平整逐步蚕食封土堆,在四周留下一米多高的断崖,使现存封土接近方形,规模较之前变小。现存封土中北部破坏较严重,现有一面积较大且深的凹坑,据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取土所致。封土地表散落有零星的战国时期绳纹灰陶板瓦残片、灰陶盆残片等。
墓葬开口近正方形,边长约51米,墓圹四壁有21级形制规整的台阶逐级内收至椁室盖板高度,距地表深14米。填土、封土均为夯筑而成,发掘期间发现大量夯打、破土工具,并在土层中清理出清晰的夯窝。与既往发掘楚墓相同,仅东侧有一条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平面呈东西向梯形,墓道上口长约42米,东端宽约10米,西端宽约16米。墓道下口接土坑墓室开口。
土坑墓室近正方形,边长约23米,南北两侧用六根高约6米的大型“围护桩”(圆木柱)支撑坑壁。墓室中部使用近千根枋木垒砌“亞”字形木椁室,中部为棺室,四个边室被一分为二为八个分室,共计九室。木椁室以外四角为填土,填土亦经过夯打。木椁室盖板、四角填土表面及四周墓壁均铺设竹席、草席,总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椁室盖板分为薄板、方木两类,薄板作为椁室封板扣接于前后墙体上,方木作为椁室盖板搭接于前后墙体上,方木盖于薄板上,一薄一厚组成一重椁室的顶板,边室上各有两组四层、中室则有三组六层。边室第一层方木均为通铺、第二至四层分为两室分铺。根据初步木材树种鉴定,外椁盖板多为榉木、内椁盖板多为梓木,存在一定用料差异。
墙体均为上下垒砌而成,连接处使用简单榫槽加固。边室均为“日”字形外椁墙,“日”字形外椁墙内再垒砌长方形内椁墙,形成两重墙体,均为八层方木垒砌。边室合围,中间预留有长方形中室。中室为棺室,外椁墙与边室共用,内部再垒砌中、内两重椁墙,构成“外-中-内”三重椁,内置“外-中-内”三重棺。内外椁间、棺椁间均塞入木塞以加固,木塞顶端放置长条形封板填充椁间、棺椁间墙缝。
底板均为平铺,与盖板对应,外椁底板为四个边室通铺、其余底板为九个分室分铺。各个分室、各层底板均使用枕木,包括中棺、外棺,内棺无枕木。中室外椁底板下为围成长方形的四根枕木,其余均使用两根平行枕木。外椁枕木均使用两根垂直方向的垫木,垫木置于提前挖好的垫木槽里面。
外棺六个面均为三块薄木板扣接而成,木板接缝处使用多个“冖”形抓钉进行加固。外棺盖板边缘开有10个槽孔,浇筑铅锡合金溶液使盖板与壁板连接为一体。中棺六个面均为弧型整木板制成,通过榫卯结构连为一体。内棺六个面均为厚木板制成,通过榫卯结构连为一体。
不同于椁木均为素面方木,棺木均髹漆。外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无纹饰。中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外壁绘制彩绘模块化纹饰,上表面已清洗辨识,纹饰共7行12列84组。表面覆盖一层纺织品,可能是“荒帷”一类的葬仪用品。纺织品上摆放大量圭形石板与石璧。内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内底髹墨绿漆,外壁绘制彩绘纹饰,目前尚未清洗,仅辨认头板外壁绘制悬璧纹。内棺盖板上覆盖有纺织品,放置两列10块玉璧,玉璧在盖板上的压痕清晰可见。内棺使用了二横五纵的麻织棺束。内棺底板上放置有一张镂孔雕花彩绘漆木板,即“笭床”,长2.31米,折合战国晚期楚国的一丈。
椁木上发现大量墨书、刻划、刻槽文字,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先秦棺椁标识文字,椁室盖板、墙板、底板、枕木、椁间木塞上均有书写。文字格式体例基本一致,标明了木材的方位、分室名称、性质、编号,如“南(端头朝向)梓枘(分室名称)割(木材性质)十(编号)”,即“此端朝南,棺室盖板,从西往东数第十根椁木”;又如北Ⅰ室西墙最下层墙板“南(端头朝向)乐府(分室名称)西(所在方位)和(木材性质)一(编号)”,即“此端朝南,乐府西侧短墙,从下往上数的第一根椁木”。
在盖板、墙板、底板接缝处可观察到呈锥形分布的刻凿痕迹,刻痕间距一端宽一端窄,椁木标识文字编号与刻痕存在对应关系:编号越小,刻痕间距越窄。刻凿痕迹应是为了方便木椁室现场搭建时对齐椁木所留下的。
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初步判断,这些墨书文字的内容记录有椁室营建过程中各类椁木的使用属性、放置方位及顺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棺椁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亞字形墓室布局
东周时期楚国墓葬墓室布局独具特色。最晚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形成了棺椁分室制度:墓室中构筑棺椁,棺室之外,划分为多个椁室,不同椁室数量对应墓主生前身份等级。
武王墩考古工作启动之前,楚墓体系中已经发现了数量不菲的多室墓,并初步形成了等级体系与对应关系,如江陵天星观M1为七室墓,根据出土简文可以确认墓主为楚国邸阳君番乘,为封君一级;荆门包山M2根据出土简文可以确认墓主为左尹邵佗,荆门严仓M1根据出土简文可以确认墓主为楚国大司马悼愲,二墓均为五室墓,墓主均为大夫一级;更低等级的三室墓、一室墓更是不胜枚举。至于最高等级的九室墓,尚无科学考古发现。20世纪30年代惨遭盗掘的李三孤堆楚王墓,根据盗掘者亲历记及相关考古调查,推测为九室墓,但一直以来其椁室布局众说纷纭,李景聃先生复原的“排列图”与武王墩所见椁室布局基本一致,学界则多接受楚王墓为九室且为九宫格布局的猜想。
2023年底,淮南武王墩墓室填土发掘基本结束,暴露出木椁室开口。暴露伊始,椁室为“亞”字形,但仅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椁室,与传统认知王级大墓九室布局相悖。紧张的发掘提取工作并没有容得考古队员多想,伴随着椁室第一层盖板全部提取,新的椁室布局揭露出来,四个边室被一分为二。随着盖板全部提取结束,一切谜底全部揭晓,九个分室一览无余。而这一发现,从侧面证明了当年李景聃先生在《寿县楚墓调查报告》中绘制的“排列图”是接近实际的。
迄今为止,亞字形的椁室布局在先秦考古中仍属少见。
2019年第14次湘鄂豫皖楚文化年会上,荆州博物馆赵晓斌公布了《荆州八岭山平头冢一号墓考古勘探平面示意图》,本次勘探的荆州八岭山平头冢一号墓疑为一代楚王陵。“从考古勘探平面图中可以看到,如果该椁室的平面为矩形,那么图中A、B这两个探孔也应该在椁室范围内。但实际上在这两个探孔中却未发现任何木质,直至距封土顶部深31.2米时达到了墓坑底面的砂岩层,可见A、B这两个探孔均落在椁室外。据此现象推测该椁室的平面可能不是矩形,而有可能是‘亞’字形”。
除了荆州平头冢M1、李三孤堆楚王墓之外,亞字形椁室布局的东周墓葬还有新蔡葛陵M1001、随州文峰塔M18、寿县西圈M1等,以及虽不是亞字形椁室但是棺椁布局为十字形的蚌埠双墩M1。上述墓葬,墓主身份最高为楚王,其余均为诸侯国君或楚国封君。地理分布上来看则集中于湖北“楚国核心区”与淮水流域,时代上最早为战国早期的寿县西圈M1,最晚有战国末期的李三孤堆楚王墓。东周以前,亞字形椁室布局集中发现于晚商时期,包括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四座商王墓(安阳侯家庄M1001、M1004、M1400、M1550)、青州苏埠屯M1。
楚文王时期,因楚国北上扩张受阻从而转向东进,攻略经营淮水流域,淮水流域的原生考古学文化因素被楚文化大量的接纳吸收,成为楚文化的重要源泉。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可见大量复古因素,其中包括很多殷商文化因素。结合前文梳理,亞字形椁室布局最晚出现于殷墟商王陵,淮水流域所见可能受到殷遗民的传播影响,而楚国墓葬中的亞字形椁室布局可能亦源于此。
结语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考古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大型墓葬,已经基本可以明确墓主身份为《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由此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明确成为第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东周楚王陵。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让我们对东周楚王陵有了清晰认知,佐证了李三孤堆楚王墓亞字形布局九室椁室,得以一窥楚国王陵制度。其发掘,填补了楚系墓葬考古中最高等级九室墓的空白,亞字形布局亦是不同于传统认知,三重椁三重棺刷新了楚墓棺椁记录,围绕楚王礼制的探究,值得我们的期待与持续关注。
(执笔:李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