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考古的最新力作——谈《岭南考古研究与赤石河流域考古调查》的出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顾寒梅 王军

image.png

由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岭南考古研究与赤石河流域调查》,已于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对2021—2022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考古调查的工作总结和研究,对于加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深圳乃至粤东地区考古影响力、推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于2018年,其辖区是原汕尾市海丰县最西的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个镇(现已改为街道)。伴随着合作区的成立,当地的发展建设速度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幸运的是,2021年底我们进入合作区开展文物考古调查时,大部分村落和自然环境都保存得比较好,村内尚存标志性的大榕树,还有土地庙、三山国王庙、妈祖庙、谭仙庙等,河道与山岗台地仍保持自然形态。而到2023年,书中提到的新圩河流经的山间谷地经过平整之后,面貌陡变。因此,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是及时而且迫切的,其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区域内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资源。

本书共3册,分为“岭南考古研究”和“赤石河流域考古调查”两部分,其中“调查”分为上下两册,“研究”则单独成册。“调查”上册收录本次考古调查的成果,包括复查的先秦遗址1处,新发现的先秦遗址6处、遗物采集点23处,复查及新发现的古墓葬272处(以明清为主),古建筑(群)14处(清至近现代),近现代史迹和革命文物5处,清代石刻碑刻16通。“调查”下册详细介绍窑址和出土瓷器,主要有明清窑址5处。

“研究”部分收录了关于岭南地区的考古学论文,内容包括沙坑北遗址位置的校正、“沙坑北文化”年代和性质的解读、广东与长江下游等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双F纹(夔纹)的演变及其年代、岭南春秋扁茎无格柳叶剑的源头及传播路线、采集出土陶片的岩相分析、深汕合作区内古墓葬的介绍、对明清基层社会的探讨。

粤东地区早期的考古工作可以追溯至民国,以芬戴礼、麦兆良两位神父和饶宗颐先生为代表。麦兆良的《粤东考古研究》一书是汕尾地区考古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但书中的遗物采集地点集中在海丰县以东区域。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集中在榕江、韩江、练江一带,虎头埔文化、后山文化、浮滨文化的名称,均来源于这一带的小地名。此外,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海丰县文物志》梳理了海丰县内的文物资源。

相较于前人的开创之功,本次调查成果丰富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内文物点的数量和类型,也揭示出该地区有其自己的发展脉络。尤为重要的是,调查成果改变了合作区内先秦遗存数量少的现状,并且为进一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线索。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发现的遗址分布于沙丘、山岗、台地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例如,沃仔沟遗址位于海湾沙堤上,出土的遗物以夹砂陶为主。庭寮背遗址距离白田山遗址很近,二者同在九渡水河谷的两岸,而且都分布在缓坡低岗。在庭寮背遗址发现了虎头埔文化的遗物;在白田山遗址采集并发掘出土了后山—浮滨文化器物,且有数量丰富的玉石器。此外,在田楼厦遗址发现了颇具特色的扁薄双面刃石锛,在秋塘遗址发现了夔纹陶、米字纹陶遗存。

从地理环境来看,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对封闭,但它恰好位于珠江三角洲与潮汕平原之间。区域内有三处较大的谷地,还有沿河分布的众多小谷地,散布其间的自然村落和遗址遗物点,被赤石河及其支流串联起来。由于岭南植被茂密,所以本次调查所及之处非常有限,调查成果集中在有经济建设活动的区域,与同时期岭南其他流域的专门性调查成果相比,我们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作者单位: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岭南考古研究与赤石河流域考古调查》

编著: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时间:2024年9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70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