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耕耘路 蓄力新征程——2024年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交出高分报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重庆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对标对表抓落实。以“早”字开局,2023年8月迅速启动数据核查工作;以“快”字起步,2024年2月率先完成各级普查机构组建;以“稳”字前行,6月至8月在暴雨、高温极端天气影响下有序推动实地调查;以“干”字为先,9月至12月期间抢抓外业“黄金期”冲刺目标任务;以“新”字贯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举措,突出重庆辨识度。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高质效完成“三普”文物复查与1400余处已掌握的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双组长的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相关市级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形成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高位统筹,靠前指挥。市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市“四普”领导小组组长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先后组织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暨“四普”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等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市“四普”办组织召开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全市“四普”工作推进会,攻坚阶段召开周调度会,及时指导推动普查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创新组建“老带新、新促老”的市级指导专家组与区县定点专家组两支队伍,指导次数近1700次,为一线普查队伍破解“疑难杂症”的同时,搭建全市中青年文物保护专家培养锻炼平台。

整合资源,协同作战。强化部门协作,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加强全市普查经费保障,全面落实各级普查经费;市文物局先后与市委统战部、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普查工作的通知,共同推进“四普”工作;渝中区圆满完成位于市委办公地的重庆谈判旧址群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复查,联合市人防办、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辖区军队单位等共同开展调查。截至2024年12月底,新发现包含军事要塞、铁路道桥、工业设施、水利设施等类型不可移动文物83处;创新实践“四普”校地合作模式,市文物局指导沙坪坝区文物局、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立联合普查队,整合RTK、全站仪、无人机等调查设备以及“文博学院师生+文管所队伍”等人员物资力量,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与人才培养合力,共同推进实地调查。

精准试点,统筹推进。指导渝中区作为国家级试点县(区)之一先行先试,形成文物建筑三维激光点云、国土空间实景三维文物立体一张图等一批数字化成果,育强“领头雁”。在全市实地调查全面铺开前,指导江津区、北碚区开展市级试点,分别以全类型和工业遗产遗址类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全流程为主,跑通队伍机构建设、内外业工作流程等环节,探索试点经验,为全市文物普查工作打样。指导江津区牵头成立江津—永川—泸州协同发展区“四普”专家组,促进川渝两地互学互鉴。全市各区县及时推广上述区县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普查工作。

夯实工作举措,强化工作指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市上下同心共情、群策群力,市“四普”办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指导,切实为区县减负赋能增效,推动资源共享、实事共办、难题共解。

加强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先后举办3次市级培训班,带领普查队员参与省级培训班,鼓励协助区县举办辖区内业务培训班,组织普查队员以线上学习等各类方式取得结业证书,推行普查持证上岗制,全市各区县持证普查队员近千名。对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与规范,以“书面资料+视频讲解”相结合的模式推出实地调查作业全套工作指南并迭代2.0版本。印发《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常见问题解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范本)及填报细则》,形成9大板块85项问答以及6大类文物填报登记范本。录制“1+6”视频教程(1个综合教程视频加6个分类教程视频),实现在普查中“应授尽授,应学尽学,应会尽会”。

挂图督战,提升普查质效。设置实地调查复查数、新发现数、完成率等10余个挂图作战指标,每周汇总更新数据,对全市所有区县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对普查措施不到位、普查进度滞后的区县集中研判,精准施策。市“四普”办成立实地督导组,采取“片区负责制”,赴3大片区41个区县深入一线查摆问题,跟踪问效。坚持“按图索骥”、问题导向,截至2024年12月底,下发整改清单13份,并坚持以督压责、以督促改、督助结合、压茬推进,进一步提升队员业务水平,保障源头数据质量,不断提升实地调查质效。目前,全市实地调查覆盖率、野外到达率、“三普”文物复查率达到100%。

勇闯“烤”验,确保安全有序。针对重庆7月至8月持续高温极端天气,市“四普”办加大统筹调度,指导区县灵活调整野外作业和内业整理工作模式,改变固定作业模式,在高温时段以内业为主、非高温时段抓紧野外作业,安全有序推进普查工作进度。开州区采取“轮岗承包制”,普查队分组上岗,每组作业1天后轮换。万盛经开区执行“高海拔、全面普”“低海拔、遮阴处”普查计划,如气温升至40℃以上则转为内业整理。巫山县以防蛇、防风、防坠落“三防”为前提精心组织,有力应对盛夏茂林丛中与崖壁周边的实地调查。注重边普查、边保护,坚决落实“两个一律”要求,对于亟待保护的低级别文物、新发现文物线索等及时建立预保护措施,切实加大文物保护督察力度,落实文物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注重氛围营造,凝聚工作合力。夯实宣传阵地,通过“四普”专版专栏、专题网页以及新媒体平台等扩大影响力,建立完善国家—市级—区县三级联动宣传体系与全市联动、区县互动的新媒体宣传矩阵,扎实开展普查宣传工作。

推出典型案例,激励一线创新意识。鼓励各区县及时报送新闻线索,协调国内外主流媒体集中推出系列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激发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比如,集中宣传推广万州区“四个结合”工作法,推动消落区文物普查工作,为其他库区区县消落区文物普查工作提供先进经验;渝中区数字赋能“四普”工作,采取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非接触测量技术,建立实景三维模型,制作涵盖文物本体及环境要素的空间数据三维实景图,有效探索城市整体“智”治中文物数字化保护样板;江津区以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为新发现重点调查方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镇和塘河镇新发现文物61处;成功推出一名基层普查队员典型——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李国洪,其先进事迹在国内主流媒体重点报道,并受邀参加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

拓展宣传渠道,唤醒群众参与意识。创新宣传手段和渠道,鼓励各区县利用传统媒体加大“四普”宣传的同时,采用接地气的、灵活多变的宣传手段,将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动态传递到广大群众中去。万州区、奉节县、万盛经开区等10余个区县充分利用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村村响”等老百姓听得懂、接地气的渠道开展宣传;涪陵区、铜梁区在重要交通节点设置“四普”灯箱海报,在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广场通过LED屏幕滚动播放“四普”宣传片;綦江区创作《文物普查响当当》《四普颂千秋》等文艺节目下乡进村入户,举办“四普光影 创意飞扬”短视频大赛,增加群众参与度、体验感、亲近感。制作《文物应保尽保 重庆在行动》宣传短视频并在10个双A级公交站、重庆西站的电子大屏滚动播放,扩大传播效果。独创重庆“四普”连线活动,在2024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现场,真实展现普查外业场景与一线队员披荆斩棘的风采。启动《跟着“四普”游重庆》宣传项目,拟围绕文物普查及保护利用工作推出全市41个区县的文物游径。

策划爆款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注重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的运用,聚焦新发现文物,通过当前火热的AI技术创作短视频《起猛了!重庆文物居然复活跳舞了》,在“重庆文旅”抖音平台播放量达到2269.2万次,点赞量达到48.1万次,评论7.9万条,转发25万次,迅速登上全国热搜榜,全网播放量达1.5亿次,全网曝光量达3.5亿次。新华电讯、央视网等多个国家级平台给予重点关注并发布相关宣传短视频,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该短视频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与深度报道。全国60多个省、市、县(区)官方账号纷纷发布相关文物宣传短视频。

2024年,重庆市系统谋划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质效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有力有为,交出高分报表。全年完成近2.6万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与1400余处新发现文物调查,认定重庆市年度重要新发现。2025年,重庆将严格按照“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四个扎实”要求,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主题,严格按照普查阶段时序、标准规范等要求持续推动重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收获新成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6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