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山玉琮:揭开一个千古之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高蒙河 宋雨晗

清代乾隆皇帝世称“玉痴”,他爱玉、藏玉、赏玉,甚至还钦定玉器设计图稿,使清代宫廷玉器达到古代制玉的最高水平,世称“乾隆玉”。

据说而今故宫三万多件藏玉中,就有约半数是乾隆时期入藏的,乾隆还创作了800多首咏玉的御制诗文,既有对玉器的称颂和赏鉴,也有对玉器的困惑和误识。

其中,有一种玉器令他反复考量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寿终也未得尽解。然而,在他去世170多年后,苏州草鞋山遗址的一个惊世考古大发现,不但了却了乾隆皇帝生前的遗憾,还为世人揭开了一个千古未解的玉器谜面,乃至更成为后来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乾隆皇帝的一生困惑

距今二三百年前的清乾隆十三年(1748),37岁的乾隆皇帝迷上了宫廷收藏中一类器型独特的古玉,此后一直到82岁,乾隆皇帝一直没有停止对这种玉器的观察和研究,并记录成诗共计17首。

乾隆是位长寿皇帝,终年88岁,他对这种几乎历经半生题写诗句的玉器,也一直困惑该如何定名,是何用途,出于何时?

比如1778年夏,他在御题诗《题汉玉辋头缾》写道:“辋头于古不为重,重以历今千百年。物亦当前弗称宝,人应逮后乃知贤。试看血土经沈(沉)浸,已阅沧桑几变迁。张释之言真可省,拈毫欲咏意犁然。”

被乾隆称作“辋头缾”的汉玉,在乾隆的17首诗中,有时还被写作“辋头”“杠头”等。乾隆考证认为,所谓的“辋头”,就是古时候肩抬车辇或乐鼓时,用来套在车辇或乐鼓前面横木上的玉器。

不过,这个推测困扰了他几十年。乾隆年老时在写最后一首为此玉器的题诗中怀疑,“辋头”不太像是古代辇车套在抬杆上的饰物,觉得杆木端头如果套装“辋头”,抬举者肩部会不会被搁得不舒服。

乾隆对“辋头”年代也多有思忖:“呼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他的17首有关“辋头”的诗,题为“汉玉”的15首,题为“古玉”和“旧玉”的各一首。从他写的“远当虞夏近称周,曰汉还应贬一筹”“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等诗句看,他已意识到“辋头”可能还不止是汉代的,早到夏商周时代或更远古时期也不是不可能,“为古器无疑”。

迷失在历史中的玉琮

被乾隆视为“古器无疑”的“辋头”,其实谜底就是现今我们在考古发现中常见的史前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柱形玉器,柱体上的横刻纹饰把柱体分出数量不等的节数,少的一节,最多达十九节。它起源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国,为国王和贵族所有,象征着拥有者的至高身份和至尊地位。

玉琮在先秦史籍中也不乏记载,比如西周时期所著的《周礼》就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见,琮是一种祭祀天地用的礼仪用器,从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传到了周代,而且还有文献记载。

东汉时期对玉琮的认知逐渐模糊,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柳敏碑上的“六器”图,对琮的名称、时代、用途渐趋迷茫,连琮的形状图样也已变形走样。北宋时赵九成《续考古图》著录中对玉琮的记载,已经字、图分离,完全对不上号了,玉琮彻底进入了历史长河的失忆状态。

一生未解琮为何物的乾隆带着疑惑去世之后,清光绪年间文人吴大澂《古玉图考》终于考辨出所谓“辋头”,原来就是古文献上说的玉琮。这才算把实物和图文真正画上了等号。但玉琮究竟是什么时代的玉器呢?当时的人们又多误认为是周汉时代的,不曾想过它的年代其实还会更久远。

一朝出土惊天下

千古之谜常有,考古使它复活。1972年至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吴县的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墓葬里,第一次发掘出土了玉琮。世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玉琮是一种被大量制作和使用的史前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年代坐标是距今5000年前后。

草鞋山遗址考古首次证明了玉琮是良渚文化遗物,既了却了乾隆皇帝一生的困惑和遗憾,也为中国玉器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拉开了考古学家关注良渚时期长三角地区五千年文明起源研究的大幕,开启了后续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热潮到来的先声。名不见经传的苏州草鞋山,由此声名远扬,创造了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中国考古大事件。

顺便说到,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高等级玉琮的出土,还意味着5000年前的草鞋山所在地,早已不再是6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5500年前崧泽文化时代那种普普通通的史前平民村落了,而应是当时的一个区域文化中心。换言之,把苏州的建城史提前到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源时期,也不再是没有依据的妄言或虚语了。

玉琮传承,千古之谜;考古解密,还看今朝。如今,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建成开放,向我们展示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这一苏州早期发展的历史年表和画卷,向世人揭示了苏州城市起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底蕴。

草鞋山遗址不仅承载着苏州的历史文化,也蕴涵着长三角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9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