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的地位极其重要。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蛇年新春,记者来到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启一场与商代文明的跨时空对话。新馆矗立在古老的洹河北岸,建筑主体将商代青铜饕餮纹解构为几何立面,在冬阳下折射出3000多年前的文明辉光。
适逢午间,记者随参观人流步入馆内子飨餐厅。餐厅特制的“甲骨文面”尤其引人瞩目,卜辞镌于麦香筋道的面条之上,让舌尖漫溯殷商巍巍风华。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特色文创已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文化体验项目。
虽然春节假期刚过,但是展厅内依然人头攒动。“春节期间,我们围绕甲骨文字‘蛇’,策划了展览、研学、情景短剧、科普体验等多项特色内容,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大餐。”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作为新馆建馆以来迎接的第一个春节,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给大家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全景式展示商代文明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文物近4000件(套),从商代历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车辚辚,马萧萧……走进一楼专题展厅,23座商代车马坑以矩阵式布局震撼呈现,通过考古遗存与数字影像的虚实交融,昔日殷商都邑车马辐辏的画卷跃然眼前,为现场观众架起了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
从一楼大厅拾级而上,3个基本陈列以“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为主题,内容紧密衔接,让观众更直观、更沉浸式感受商文明的文化魅力。
展厅内,铜鼎、铜觚、铜爵,玉牛、玉蝉,陶罐、陶管等品类繁多的殷商珍品,向人们展示着高度发达的商文明。值得一提的是,“司母辛”铜鼎,上有兽面纹、雷纹,造型大气恢宏,被称为“镇馆之宝”,真品和复制品同列左右,让游客大饱眼福。
“商代有一位很厉害的女性人物,大家知道是谁吗?”殷墟博物馆“金牌讲解员”石梦涵,正在现场跟孩子们互动。“妇好!”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有的知道得更多,补充道:“妇好还是我国第一位女将军。”石梦涵告诉记者,作为讲解员,因人施讲是她一贯坚持的原则,她认为想要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懂得他们的心理,从他们的角度进行互动设计。
转到沉浸式数字展“又见天邑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该数字展打造了一个集灯光、图像于一体的沉浸式的演绎空间,通过多轨道大门的装置引导游客走进一个核心的展陈空间,穿越回3000年前,与商王武丁进行“对话”。“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图片,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来自广州的退休教师李阿姨激动地说,“这些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对商朝有了更直观认识。”
“再过十多天,也就是这个月底,殷墟博物馆新馆将迎来建馆一周年。”赵清荣告诉记者,新馆在坚持底线思维、守牢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做好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接待观众170多万人次。
一年来,殷墟博物馆新馆以文物为依托,落地10余个内涵丰富的展览;从裸眼3D、增强微痕、AI等数字重建技术到智慧导览,赋予文物、文献、文字记载等新时代表达方式;联动拍摄文化遗产传播项目,开展直播活动,推出专题讲座;通过特色体验研学活动,在大思政课堂里培根铸魂育人……
不知不觉间,已是夕阳西下,天色黯淡起来。然而此时,博物馆大厅门口安检处却又排起了长队,迎来了新一波参观小高峰。工作人员介绍,殷墟博物馆坚持做到全年无休,实行常态化夜场开放,直至20:30才闭馆,为游客提供有“温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
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一个暖心细节:今年农历正月初四,一位北京观众在参观时不慎遗落装有6000元现金的红包。尽管馆方当天就通过广播系统循环播放寻物启事,但失主未能及时察觉,已踏上返京归程。为守护观众财物安全,博物馆随即展开为期两天的监控视频排查工作,通过细致比对五名疑似失主的行动轨迹,最终精准锁定失主身份,并立即联系转账给失主。
如此众多殷商文物珍品,也给许多自媒体博主提供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好素材。一位来自安阳本地的文博爱好者姚女士,拿着自拍杆,边说边录制讲解视频。从商世系表到青铜重器,再到刻辞卜骨,姚女士信手拈来,讲解内容既专业又生动。在与姚女士的聊天中,她的知识图谱在记者面前逐一展现:啃完数十部大部头考古报告,精读数十篇期刊论文,看完《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节目。她说,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家乡伟大的商文明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商文明,爱上商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下去。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加强对殷墟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赵清荣说,殷墟博物馆将着力打造商文明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暮色沉沉,洹河静流。殷墟博物馆新馆外墙上的光影秀将商代的历史故事以现代科技的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血脉也将在创新中永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