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斗柄指东天下春”,道出了四季更替与星象变化的关系,勾绘出我国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轮廓。北斗七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宝塔,是在亭台楼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中国式塔,是中国人民心中独特的文化遗产标志,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海南有众多古塔,其中“斗柄塔”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海南唯一一座由明代朝廷建造的宝塔。
斗柄塔现状
斗柄塔坐落在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岭内村东北约0.8千米处的七星岭主峰上,塔身坐东北面向西南,塔门额镶嵌长方形石匾,刻有“斗柄塔”三字,上款刻“明天启五年孟冬月建造”(1625年),下款刻“清同治十三年孟冬重修”(1874年)。文物保护范围:以斗柄塔为中心,各向其东、南、西、北四面往外延长20米,保护面积约2858.8平方米。七星岭濒临琼州海峡,因宛如北斗七星状,故得名“七星岭”。其中主峰独高,主峰海拔约117米。斗柄塔现保存较好,其造型优美、古朴别致,又符合力学原理,是海南省代表性建筑。
斗柄塔是一座八角七层空筒楼阁式密檐砖塔,总占地面积为150.26平方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底层边长5.58米,塔基用石条砌筑而成,塔基周长44.6米。首层开设一拱券形门洞,塔门朝西南,塔门宽1.16米,进深3.55米,高2.26米;塔身十分对称,层层收缩,越往上越窄,上下层之间砖道以线砖与梭角子砖叠砌五层出檐, 首层出檐0.7米;塔中心呈空筒形,直通塔顶,塔内首层一侧设有梯口,梯口宽0.85米,高1.8米至2.4米,内设104级螺旋式阶梯,沿台阶盘旋而上,可登临至塔顶眺望;塔二层以上各设两个拱形门洞(五层仅为一个拱形门洞),塔身又开拱形小墙洞用来通风采光,小墙洞奇数层和偶数层呈十字对称,遭遇台风时会减轻对塔身的冲击;顶层设女儿墙,墙宽0.28米,高0.64米,顶层通道宽0.98米,塔顶有宝珠形塔刹。400年间,斗柄塔经受了天启七年(1627年)“铁飓”、1948年第四号飓风、2014年“威马逊”、2024年“摩羯”等超强台风的考验,至今屹立不倒,蔚为壮观。
斗柄塔历史
历史上,斗柄塔附近有两个港口,一个是木栏头港口(古代又称为石栏港),另一个是铺前港。七星岭的西南侧是铺前港,七星岭的东侧是木栏港,它们都是当时重要的渔港和商埠。七星岭东北面的海域是木栏头急水门,海洋流速极快,在这片海域中,乱石遍布,拦障海水,古人称之为“鬼叫门”,但是,这儿又是渔民和商贾必经的航道,因失踪、遇险的航行事故时有发生,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妖怪作祟。古人认为很有必要在此处建一座宝塔,王弘诲便牵头建塔。王弘诲是海南定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他向朝廷上书,恳请拨款修建“斗柄塔”,保护一方百姓平安。奏章获得朝廷批准。天启五年(1625年),斗柄塔正式完工,斗柄塔矗立在七星岭上,具有地标性特点,成为过往渔民辨识方向的重要标志,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航标塔。1986年7月,斗柄塔被原文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昌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斗文化
北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也写为“瑶光”)组成。《史记·天官书》记载:“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古人认识到北斗七星带着诸天星宿围绕北极星旋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的四边形区域被称为“斗魁”,“斗魁”一般被称为“魁星”,也有文献特指“天枢”为魁星,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弯折曲线被称为“斗柄”。
我国很多地方建有“魁星楼”或者“魁星阁”,在“科举取士”的时代,读书人赶考之前,一般要去“魁星楼”或者“魁星阁”祈福,期望在科举中“魁星点斗”“一举夺魁”。在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中有个“奎宿”(在《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是奎木狼),奎宿也代表文化,地理分野中代表曲阜等古鲁国一带。因“奎”和“魁”音相同,后来产生了“奎星楼”“奎星阁”等建筑,此类古塔建筑为后人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实物教材。
观象授时
先秦典籍《鹖冠子·环流篇》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形成的斗柄指向东方,代表春天到了……《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从古籍发现,北斗七星是“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它们是古时天上的“表”,该“表”可以指明四季、确定十二月份。古人把斗柄当作指针,以北极星为圆心、以“摇光星”画圆形成的360度圆区为表盘,把表盘分为十二区,相配十二地支,正“下”(或称“北”)为“子”,正“上”(或称“南”)为“午”,正东为“卯”,黄昏时分, 斗柄指“寅”代表正月,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斗柄所指的方位被称为“斗建”, 也是历法中的“月建”。斗柄指向“寅”,也称为“建寅”。
二十八宿是“观象授时”的另一个依据。《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帝命人观察日月星辰,根据天象来制定历法;当昼夜平分,黄昏时南方朱雀七宿出现在正南方夜空,确定为仲春(春分)时节;当白昼时间最长,黄昏时大火星(心宿二)出现在正南方夜空,确定为仲夏(夏至);当昼夜平分,黄昏时虚宿出现在正南夜空,就是仲秋(秋分);当白昼最短,黄昏时昴宿出现在正南夜空,就是仲冬(冬至)。谚语中的“二月二龙抬头”,《诗经》中的“七月流火”都是古代观象授时的经典概括。“七月流火”指的是农历七月的“心宿”,此时季节由夏入秋,天气转凉,傍晚的时候,可以看见心宿二从南方天空逐渐西下。“二月二龙抬头”指的是农历二月初二,“角宿”露出地平线,代表着适宜农耕的时节到来。
斗柄塔的保护利用
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做好文物安全工作的同时,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精确扫描并记录斗柄塔的全貌,采集较多数据点,建立起三维数字化档案,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三维数字化档案”的指导下,修缮或改造周边民居,也可以指导新建的配套功能性建筑,以便于形成风格相似的建筑群。
研学旅游价值。随着国内外文化旅游逐渐兴起,文化遗产研学也成为日益走俏的旅游产品,不可移动文物的经济价值备受关注。斗柄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了历史信息,拥有较高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价值。当下,琼北地区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热点区域,斗柄塔具有旅游的核心要素。它毗邻海口市的江东新区,通过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海文大桥,能快捷进入海口市区,交通十分方便;紧挨琼州海峡,是登高远望海峡的最佳地点;七星岭周边风景秀丽,林密草茂,野生动物和野生经济植物有近百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
近年来,“星空经济”快速发展,观星旅游拉动餐饮、住宿消费快速增长,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斗柄塔远离市区的灯光污染,可以清晰地观赏银河、诸天星宿,是理想的观星场所。可以集星空、旅游、文化、教育等多个元素为一体,成为独特的文物旅游资源。
斗柄塔作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海南先辈拥抱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是古人经略南海的重要见证。斗柄塔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承载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既是历史的结晶、艺术的凝练,也是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