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 福泽延绵 鸿山遗址博物馆藏蛇纹饰文物赏鉴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阙曙玲

2025年即乙巳蛇年,蛇是十二生肖之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智慧、神圣、灵气、力量、神秘以及善解人意。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蛇都拥有被崇拜的历史。

我国的蛇图腾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它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着多重意义。新石器时代蛇纹罐的出现,标志着蛇图腾的早期形态。这些贴塑蛇纹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在中国神话中,蛇的象征意义尤为丰富。从伏羲女娲的传说到白蛇传的故事,蛇不仅象征智慧,也与人类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蛇蜕皮象征重生,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反映了对生命、死亡和再生的深刻理解。蛇图腾深入古代社会,宗教仪式中蛇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艺术创作中蛇的形象也屡见不鲜。在中国文化中,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部落成员常常用蛇形纹身或饰品来象征自己的身份。特别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蛇图腾崇拜达到了顶峰。许慎在《说文》中提到:“东南越,蛇种也。”这里的“蛇种”指的是信奉蛇图腾;《吴越春秋》记载:“越在巳位,其位蛇也,或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地。”这证明了越人将蛇作为其民族和国家的象征。

鸿山墓群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类遗址,其中出土的文物上展示的蛇形文化符号,将对蛇、龙的图腾崇拜具体化为器物上的装饰,在甬钟长柄上堆塑蛇状悬虫,或打造蛇形玉饰,将神化的蛇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越人的精神寄托。这充分证明了东周时期吴地先民对蛇怀有深厚的敬畏之情。

image.png

image.png

东周 青瓷镈钟(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礼乐制度亦有交流。陶瓷编钟在钮的设计和戳印纹饰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创新和地域特色,例如镈钟上的蛇形钮,以及手工戳印的“C”形或“S”形纹饰,是吴越地区特有的蛇形文化标志。

image.png

image.png

东周 青瓷鼓座(图2、3)

鼓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中最常见的乐器,诸侯之间的战争中以鼓为号必不可少。鼓声是战争过程中进攻的信号和象征。鸿山遗址出土的悬鼓座上用双头蛇,这种独特的设计与战争指挥和战术密切相关。《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image.png

东周  青瓷振铎(图4)

振铎环钮上贴一蛇,蛇圆目、张口、回首,平舞,合瓦形钲,平于,环钮上饰戳印的“C”形纹,舞部以弧线四分,内填戳印的“C”形或“S”形纹,钲部无篆无枚,上部以弦纹相间,饰两周戳印的“C”形纹间一周刻划人字形纹,正鼓部刻划出郭长方形,内填戳印的“C”形纹。

image.png

东周  蛇凤纹玉带钩(图5)

带钩是我国古代类似于皮带扣的物品,古人身着宽衣大袍时用以钩连腰带。带钩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该钩首弯曲,作蛇首回首状,减地浮雕的蛇首双目凸出圆睁,蛇身阴刻鳞形纹、细斜线纹,并间以浅浮雕谷纹和斜方格纹;带钩身的中部为一绞丝纹圆环,圆环中心为一椭圆形浅浮雕,上阴刻细密的斜方格纹,其外框为透雕的四凤,四角向内出凤首,四蛇身与四凤相连,蛇首穿过中心的圆环,凤身、蛇身皆阴刻羽状纹、细斜线纹、鳞纹;背面素面,有一椭圆形扣。

image.png

东周 神兽纹玉管(图6)

青白玉,半透明。管状,截面呈三角形,一小孔上下贯穿,上下两端均为神兽,身上盘绕三条蛇,蛇身阴刻鳞纹,一蛇头在背面,两蛇头在正面,整器采用高浮雕技法,局部透雕,身体的低凹处阴刻极细的网格纹,背面有翼,翼阴刻平行线,呈羽状纹。

image.png

东周 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图7)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鸿山遗址邱承墩大型战国贵族墓共出土4件,均位于墓室东部。其质地为泥质灰白陶,总体呈球形,中间镂空,下部为矮圈足,圈足内侧有单向凹槽。整个球身由盘曲的八条蛇互相交叉缠绕组成,有的蛇用口紧紧衔住另一条蛇的尾或身体,有的蛇则上扬着蛇头,紧睁着圆目,口微微张开,蛇身盘成圆圈状,生动形象。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随着蛇年的到来,我们不禁回顾这一古老图腾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蛇图腾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蕴含着智慧、力量和重生的寓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3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