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明清海防历史信息的考古研究成果——读《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薛广平

image.png

山东地处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北濒渤海,海岸线长3505千米。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应,向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相望。明清时期,山东海防是国家整体海防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也是拱卫京师的重要海上门户,在维护社会稳定与海疆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在山东沿海常设海防机构有备倭都司1个、营3个、卫11个、守御千户所6个、备御千户所9个、备御百户所9个、巡检司21个,以及数以百计的寨、墩、堡,构建起了完善的海防体系。清初改革军制,并裁撤卫所制度,在海口险要处修筑炮台,设水师巡洋会哨。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山东沿海仍然遗留下了丰富的海防文化遗产。

《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报告》由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资金项目“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项目成果,以2021年联合山东沿海七地市文博单位共同开展的田野考古调查资料为基础编写。报告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九章,一套两册。上篇两章是山东明清海防历史地理综述和调查工作概况。中篇五章为田野调查成果,自北向南按照顺时针沿山东半岛海岸线,从东营开始,经潍坊、烟台、威海、青岛至日照共6地市,系统地介绍了调查发现和复查的每一处海防遗址。下篇两章是对明代和清代海防遗址的初步研究。另有附表一览汇总了556处山东明清海防遗址,一览表分名称、遗址性质等级、年代、所在位置、文保级别和现状以及部分考证名称和隶属关系。本书是第一部以考古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山东省明清海防遗址情况的考古报告,全书共177万字,1000多幅现场照片和700余幅各式插图,为诸多沿海省份已经出版的明清考古调查报告中极富特色和价值的成果之一,更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专题考古报告。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阅读体会。

一是创新性。以课题意识为导向,并且进行了科学系统测绘和专业数据库构建。以省为单位,举全省沿海文博单位之力,按照课题研究规划,针对明清海防遗址开展专题考古调查工作,并及时将调查成果公开出版,在很多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编著过程中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为主,邀请相关地市参加考古调查的一线业务人员参与编写工作,保证了专业性。同时聘请专业团队对于重要海防遗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测绘工作,获得了准确的数据资料,并呈现在报告中。此外,以本次考古调查为契机开发了“海防专题调查系统”数据库,录入了所有调查资料数据和各类图文信息,体现了新时代科技赋能考古工作的新突破。规划创新,工作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了考古报告的高质量和新突破。

二是系统性。按照历史和地理主线,以系统的考古调查资料为基础。本书结构清晰,体例规范,以明清历史时间顺序和山东沿海地理概况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古调查资料做出初步研究。在明清两代历史沿革的时代背景下,主体章节按顺时针和自北向南的顺序将山东沿海各地市区域做了清晰划分,每章又依照此空间顺序以各县(市)区为小节,按照“都司-营-卫-所-寨-司-墩-堡”的海防体系为主体,分十个类别汇总介绍每个海防遗址的历史和现状,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数据资料,并且标注位置图、最新的卫星图和遗址照片,同时对现存遗址和消失的遗址在体例方面做了区分。系统性的考古报告编写也展现了本书的专业水平和学术价值。

三是丰富性。报告信息量大,调查数据详细具体,并且运用大量地图和工作照,结合表格,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全书百余万文字资料是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考古勘探得到的一手资料,结合文献史料、图片资料、卫星影像,对山东沿海所属6市30县(市)区登记和发现的每一处遗址进行了详细规范的资料整理,包括复查的二普和三普资料中的202处遗址,新发现的354处各类海防遗址,都详尽地描述了每处遗址的位置、遗址性质和形制、现状和历史资料记载,并考证出了部分遗址对应的古代文献记载名称。同时,全书参考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博档案,引用正史、实录、会要、类书、地方志、丛书等古文献资料123种,相关海防研究专著、文物档案资料和学术论文等89种。这种将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有了坚实的保障。

四是实用性。提供了明清海防历史研究的新材料,促进海防遗址的文物保护,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提供参考。本书作为山东明清海防研究最新最全的考古材料,摸清了山东全省明清海防遗址的家底,呈现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明清海疆防御体系图景,对于山东整体和沿海各市域的明清时期海防历史研究提供了考古学支撑。同时,对于山东明清海防体系及卫、所等各级海防机构和军事体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参考,也对与明清海防相关的屯田、移民、驿路、海运、贸易等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此次系统考古调查,探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海防遗址调查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为后续海防遗址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也将推动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研究与构建。此外,新发现的300余处遗址也会对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此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意义深远。但是毋庸置疑,内容也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例如:此次以考古调查为主,内容并未深入,尤其是重点遗址并未进行考古发掘,相关内容仅以史料和现场调查资料为主,缺乏进一步细致的信息等。但瑕不掩瑜,这些并不影响全书总体的质量,也将是未来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构建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和“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展示利用工程”项目。国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规划》中提出“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线,以海岸线变迁与人地关系研究、近现代沉舰与明清海防研究为两翼,不断加强海洋文明研究”。以明代海防卫所制度建立为标志,清代承袭改进的中国整体海防遗迹体系,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本书对于进一步梳理山东明清两代的海疆历史,深入推进海防体系研究和明清海防遗址保护,加强国家海权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报告》

编著: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0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