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乘车穿过黄河,不久便到了宁夏银川境内,沿着城市道路一路向西,贺兰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乙巳春节,走进“塞上江南”宁夏银川,这里山拥河绕、风光秀丽,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
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来到贺兰山脚下,一座座塔状陵台分外引人注目。
春节假期,西夏陵景区迎来了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节日盛况。一位来自山西的游客说:“几年前看到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今天亲眼看到西夏陵,只有说不出的震撼!”
西夏陵位于银川市贺兰山东麓中段,与雄伟的贺兰山及其东麓广袤的戈壁景观融为一体,诉说着西夏王朝昔日的辉煌。西夏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园,建造风格上吸收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反映出中国11至13世纪多种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碑刻、石造像、建筑构件等,造型生动、纹饰别致,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徒步走向三号陵,这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帝陵遗址,迎着微风,视野开阔,静静感受贺兰山的雄浑与西夏陵的壮观。
雕龙栏柱、琉璃鸱吻、西夏碑文……西夏陵景区内的西夏博物馆不可不看。西夏博物馆是展示西夏历史文化和西夏陵传承保护史的专题博物馆,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设有基本陈列“西夏历史文化展”,由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艺术、西夏社会经济、西夏陵、保护与传承六部分组成,展示了西夏历史文化的脉络,讲述着西夏文物背后的故事。
“橘红色线范围以内是遗产区,分布着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约5.03万平方米的北端建筑和32处防洪工程等四类建筑遗址,在遗产区外围即绿线范围内划定了总面积为405.69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来缓解城市建设对遗产地带来的冲击。”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来到博物馆序厅正中间的西夏陵遗产地沙盘模型旁,沙盘展示了西夏陵遗产地的基本信息,让我们得以窥见西夏陵全貌。
春节的西夏陵,不仅有人潮涌动的热闹,更有指尖流淌的文化温度。花灯制作、贺兰石雕刻体验,手作体验区人气爆棚,家长与孩子围坐一堂,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手作魅力,用创意点亮蛇年新春。推出VR项目《神秘的西夏陵》、4D电影《时空秘境之旅——重回西夏》、花灯虎头帽新春社教活动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打造西夏陵沉浸式文化体验。精心排练的舞蹈《迦陵频伽》与《西夏之恋》,为游客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视听盛宴,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节日氛围愈发浓烈。
从博物馆里出来,阳光穿透出口的光影回廊。西夏王朝早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中,但贺兰山下那一座座巨大的夯土陵塔依然耸立,千年历史与时代新韵在这里交融。
焕新升级 城市地标留住历史记忆
雪后初晴,漫步在宁夏老城区的街道上,古建筑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矗立在两条道路交汇处的玉皇阁高大巍峨、重楼叠阁,充满历史的厚重感。玉皇阁始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飞檐叠起,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2010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侧不远处的鼓楼与玉皇阁遥相呼应,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鼓楼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建筑,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宁夏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办公地址就设在鼓楼的东北角坊。在这里,中共宁夏特支领导了宁夏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如今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鼓楼、玉皇阁古色古香,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商场和热闹的步行街,路过的游客行人来来往往,或是停下驻足欣赏,或是摆好姿势合影留念,传统与现代融为了一体。
鼓楼、玉皇阁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是银川城市发展的见证,如今,它们“焕新”升级,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2021年,鼓楼—玉皇阁街区被公布为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年底,这里焕然一新,被打造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25年春节期间,鼓楼、玉皇阁上演老城灯光秀,呈现别样风貌。
“银川城里夜如昼,灯火辉煌照九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显得愈发热闹。“虽然在户外观看有些冷,但美丽的灯光秀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市民王女士特意带着孩子来此参观。灯光秀通过视效艺术创意与现代灯光技术相结合,融入鼓楼、玉皇阁等标志性建筑物,灯光璀璨,年味浓浓,充分带动步行街周边夜间文旅消费,为首个非遗春节增添新活力。
展示传承 文博场馆助力文化惠民
大年初三早上九点准时来到宁夏博物馆门口,一座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呈现在眼前。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外墙运用的力士志文支座等构件形象,以及墙面使用的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
进入博物馆大厅,志愿者讲解员早已在这里等候。虽是春节假期,志愿者讲解员们仍旧“到岗”,为远道而来的观众奉上精彩讲解。节日期间,宁夏博物馆每天开展义务讲解10场次,并为观众免费提供线下语音导览机和线上语音讲解小程序等服务。
展厅内游人如织。“大家看,这件鎏金铜牛造型生动逼真,个体硕大,铸造工艺复杂,是在广泛学习中原先进的铸造技术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铸造而成的,被称为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听完讲解员的讲解,观众纷纷凑到展柜前仔细观察,生怕错过这件“宝贝”。
春节期间,宁夏博物馆在开设“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宁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展”5个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还特别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及“笔底波澜·纸上云烟——宁夏博物馆藏明清书画作品展”3个临时展览,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9个720°线上展览,观众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足不出户领略精彩展览和丰富藏品,享受丰盛的视觉体验。
“这是我自己画的蛇生肖面具,还画出了蛇细长的舌头,太好玩了,我以后还要来参加活动!”绘画、剪纸、手工……小朋友们纷纷忙着完成自己的作品,“灵蛇献瑞 乐在宁博”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系列活动正在热闹开展。节日期间,宁夏博物馆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礼乐课堂》春节主题教育课程,以及蛇形竹编、DIY八角形蛇灯、手绘十二生肖面具、巧手扎福包等10余项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共计千余名观众踊跃参与,现场氛围热烈。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写春联、做手工,大家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在“春节”申遗成功的带动下,2025年春节传统文化游热度高涨,文博场所地标效应凸显。今年春节,贺兰山下的黄土地银装素裹,银川用一场“古今混搭”的新春盛宴,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