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真如塔藏血摹本《金刚经》浅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时西奇 豆丽丽

真如塔位于嘉兴城南真如寺内,是嘉兴“七塔”中最高的古塔。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南法师者募缘兴建,烧造五色琉璃瓦,以为庄严”([清]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十八》,光绪四年鸳湖书院刊本)。后几经兴废,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僧明句重建。塔为七层砖身木檐的楼阁式佛塔,平面呈六边形,塔第一层一面开券门,第二至第七层每面都有拱形券门,每层均叠涩出檐,上有木质围栏,六檐角均挂铃铎。塔刹为生铁浇铸,由铁质的覆盆、仰莲、七重相轮、宝盖、宝珠、宝瓶组成。20世纪70年代,在拆塔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塔藏文物,其中一件便是清代钱世选血摹的元代赵孟頫手书《金刚经》版刻印本。

经书置于一抽拉式朱漆木盒内,盒盖上绘泥金七层真如塔图,内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反面墨书“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盐仓坊奉/佛弟子钱世选刺血书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上祈父亲钱武/年六十八岁/本命壬辰宫/九月十三日吉时建生/母亲周氏/年六十一岁/本命己亥宫/十一月初八日吉时建生/仰赖佛慈庇佑/福寿康宁/子孙昌盛/吉祥如意者/己亥岁小春下澣五日榖旦”(图1)。

盒内有一木质盖板置于经书之上。盖板正面中间阴刻楷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绿色颜料填充,反面墨书“癸巳岁九月屠成烈识”(图2)。

image.png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书,纸本,由说法图、经文、跋文组成。说法图横50、纵35厘米,图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周围有阿难、大迦叶、菩萨、天王等(图3)。

image.png

经文横1200、纵35厘米,为嘉兴人钱世选在元代赵孟頫手书《金刚经》刻本上刺舌血摹写而成(图4)。刻本二十纸,每一纸为一版,每版五个半叶,第一、二半叶或第二、三半叶之间刻有小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经版序号。每半叶五行,经文正文每行十三字,补缺真言每行十五字,其后又有金刚心真言、发愿文、赵孟頫题识和中峰明本题识(图5),每行十三字至十八字不等。第三纸第四半叶、第四纸第一半叶、第七纸第四半叶、第十五纸第二半叶盖有戳印。

image.png

image.png

经文第三纸、第七纸、第十五纸上戳印相同,共计三行,每行十六字:“潮音氏普觉喜舍,葛兆魁、王氏经资,报荐/先外祖考仰溪周公,先外祖妣陈氏孺人/生人天中,受胜妙乐,在三恶道即得远离。”第四纸戳印共计二行,每行十四字:“释子普觉,续佛慧命,发菩提心,上报/如来济度之恩,下拔一切三涂之苦。”普觉应为主持刻印此经的僧人,葛兆魁、王氏为施资者。葛兆魁见于清嘉庆《嘉兴府志》载,为葛天麟之父,赠儒林郎。经文后书“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盐仓坊奉/佛弟子钱世选,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上祈父钱武、母周氏/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者,丁酉秋孟旦”。

跋横270、纵35厘米。位于经文后,为清代溧阳史燧、蒯塔里黄涛、秀水黄湜、槜李陈于陛、会稽竹林禅院山野行湲、佛弟子俞月柯、儒士盛世章、嘉兴永丰佛弟子盛鸿仪、嘉兴俞显、嘉兴朱臣之、秀水蒋人、比丘通复、龙山许箕、梅花里蒋道远等人对钱世选刺血摹经、祈父母延年一事的赞誉跋文(图6)。

image.png

关于经书中的年代,从跋文内容可以看出,真如塔在顺治乙酉年(1645年)毁于兵火,钱世选于顺治丁酉年(1657年)血书《金刚经》,之后常捧经诵读,并在顺治己亥年(1659年),将经书供奉于真如塔顶天宫之中。跋文的题写时间从顺治己亥年秋日上弦一直持续到了这一年的初冬,这也说明府志中记载的真如塔于己亥年重建,应为竣工之年。此外,在经书盖板背面另有一年号,即为“癸巳岁(1653年)九月屠成烈识”,早于摹写及送塔时间,应为钱世选获得经书制作木盒加以存放的时间。因此,结合主持和出资刊刻经书的人物背景,可知嘉兴博物馆藏的这件钱世选血摹元赵孟頫手写《金刚经》的刊印时间上限明代末年,下限为清顺治十年(1653年)。

目前传世尚能见到的至大四年本赵孟頫《金刚经》有几个不同版本。一是(传)元杭州杨家经坊刻本,版刻,经折装,一张九折,刊刻于杭州。赵孟頫书经部分已佚失,仅余中峰跋语残段,开头部分残缺一行半。后有空白牌记,刻有小字“杭州众安桥北杨家经坊印行”,后接线刻韦陀像一页。二是明洪武徐道圆刻本,版刻。首尾完整,经折装。明洪武八年刻于杭州,日本东京宫内厅藏。此本卷后有小字款记,明确记录施主、年月等信息。 三是明大名石刻本,为青石质,横式,共六块。各高31厘米,宽102厘米,厚11厘米,两面刻,凡11面,每面40行,尾面15行,满行13字,约5000余字,每字为15×13厘米,镌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部。第四便是真如塔藏的清钱世选血摹本,此版本有上下双边界栏,符合明代雕版印刷的版本风格。行间无线框,有版号,有行间小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多经,经文全篇有句读符号。与其余版本最为不同的是,在经文之后、赵孟頫题识之前还补入了真言、赞语和发愿文,共计十七行。

嘉禾之地,南倚钱塘,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东临大海,大运河贯穿其中,揽江河湖海之胜,物华天宝,地腴物丰,优越的生态环境温润造就了厚重的历史人文。赵孟頫的一生中,虽然主要活动在湖州和大都等地,但他与嘉兴的文化联系和亲友往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他在任江浙儒学提举期间,多次造访嘉兴,为嘉兴留下多种碑刻书迹。赵孟頫好写佛经,传世写经较多,流传于世的多达八十余册,有《金刚经》《心经》《圆觉经》《无量寿经》等。《金刚经》为禅宗立宗经典,以“无住于相”为核心,深刻阐释了大乘佛教的空观思想。元至大四年二月赵孟頫长子赵亮去世,赵孟頫为其抄写金刚经一卷并寄给老师中峰明本。《金刚经》不仅是赵孟頫用以精进佛学修为、净化身心的禅宗经典,更是其用以寄托对至亲哀思,排遣心中困苦的一剂良药。嘉兴真如塔发现的这一版本《金刚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佛教信仰及地域文化。作为佛教的重要经典,赵孟頫抄写的《金刚经》版本在民间尤为盛行,这也就使得佛教寺院和信徒们纷纷出资刊印,以祈求保佑和功德。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