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从“清末讲堂”到“人民军校”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尹仑 任传振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自1909年(清宣统元年)正式开学以来,已经走过了116年的风雨历程,这座旧址不仅是中国近代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军事院校遗址,还荣获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以及云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多项殊荣。它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复兴崛起的伟大历程。

image.png

清末时期的云南陆军讲武堂(1909-1911)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坐落于昆明市翠湖西路22号,现存建筑包括四合院主体建筑、大礼堂、兵器库、盥洗房、照壁等。主体建筑于1917年动工,1918年竣工,为土、木、砖、石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占地约1.48万平方米,由4幢长约120米、宽约10米、高约10米的两层楼围合而成,是辛亥革命后由“堂”改称“学校”时新建而成,距今已有107年历史。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清末为编练新军19镇创建的军事学堂,聘请了留日士官毕业生担任重要职务,使得学堂民主思想进步、革命氛围浓厚。1909年农历八月十五,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学校占地约70000平方米,依据招生来源分为甲班(19镇)、乙班(巡防队)、丙班(社会招生)。最初按《试办章程》设步、骑、炮、工、辎重五科,但实际只开设步兵和炮兵两科。1910年5月,李根源任总办后颁布《修订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步、骑、炮、工四大兵科得以全开。同年9月,朱德考入丙班步兵科,并因新军编练需求,被选入特别班炮兵科。1911年9月,特别班学生分配到第19镇各队,成绩优秀者任司务长,其余为见习军官。朱德被分配到陆军第19镇步队第37协第74标第2营左队任司务长,并在10月30日与其他讲武堂师生共同参加了辛亥昆明重九起义。

民国时期的军校(1912-1945)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1912-1928)

1912年,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简称“武校”)开学,至1928年停办,办学17年,共有19任校长,其中13任兼职、3任专职、3任代理。武校根据云南军政需求及部队发展实际,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从本省逐步扩展到省外,乃至面向东南亚招收华侨青年和邻国外籍学员。形成了设有特设生徒队、陆军志愿队、入伍生队、海外招生、分科、预科制度等办学特点。这期间武校为研究军事学术、培育幕僚人才,1920年至1924年仿效日本陆军大学,在校内筹建开办“云南高等军事学校”;1923年至1927年为整编云南军队,又成立“云南陆军将校队”,同时开办了测量班、警察班等多个短期培训班,招收了白族、彝族、回族、纳西族等11个民族的有识青年学员。例如,周保中(白族)毕业后投身民主革命实践,1927年7月在武汉秘密加入共产党,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始人与游击战争主要领导人之一。武校办学时,因连年混战云南财政困难。1917年7月,云南当局争取华侨资助,10月武校招军官候补生时面向海外华侨青年招生,使其成为中国近代首所公开招收海外华侨和外国学生的军校。华侨青年叶伟宜(后改名叶剑英)于1917年考入该校第十二期,受孙中山民主革命影响,1919年12月以优异成绩从炮兵科毕业后,拒绝“华侨招待委员”一职投身革命,1927年7月经周恩来同意、中央批准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开启全新革命道路。

军官团、教导团(1928-1935)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下令各省不得自办军校。云南地方实力派执政者龙云基于自身建设武力需要,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址,以“军官团”“教导团”等名义继续办学,以培养基层军官。1928年,以第13路总指挥部名义开设军官团,学员来源包括现役军官、军士、赋闲军官、中学或高小学生、法政学员等五个方面。1929年,以第10路总指挥部名义开办教导团,机构模仿中央军校,设有办公厅、教授部、训练部,教职员多为云南武校原有人员。教导团共办三期,毕业生经申请按云南武校期别比叙为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期承认学籍。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重申禁办军校并筹备中央军校昆明分校后,教导团结束,教职员纳入分校序列。至此,由清末地方当局主办的军事学堂结束办学。后人出于对清末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情感认知,将1909年至1935年的办校历程统称“云南陆军讲武堂”。经研究考证,此间(不含韶州、泸州分校)有31人经过革命实践加入共产党。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第五)分校(1935-1945)

1935年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成立。初期教育依招生来源分入伍生、学生总队、军官补习班三种大纲。1938年3月,分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学员总队改称学员生总队统辖所有人员。分校早期,中共党员费炳(教官)建立“军队党支部”和“读书会”,发展党员、宣传抗战思想,后因国共合作,共产党不在国民党军队内发展组织,党组织半年后改为个别联系。抗战期间,分校成立战时干部训练军官大队调训滇军军官,还接受委托对外来学员“委培”,培训时间因实情而异。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分校裁撤,教职员或调任或等待退役。虽为国民党中央直属军校,但培养了大量抗战军事人才,解放战争中更走出许多革命仁人志士。停办后,校址先后被云南省政府行政干部训练团、第6编练司令部、昆明起义干部收容处等机构所用。

新中国建立后的人民军校(1950-1956)

1950年2月24日,云南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司令员陈赓选址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开办人民军校。同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在此成立,第三分校、第四分校、第五分校并称为二野军政大学“三大”分校。第四分校以培养现代国防军军事政治干部为目标,秉承总校方针,要求学员继承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成为忠诚、勇敢、守纪律的革命军人。1950年5月,首届学员毕业,陈赓出席毕业典礼并作报告。同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四分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云南分校。1951年2月,再次更名为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1952年6月,中央军委调整全国军事学校编制,西南军区编为第二、第三步兵学校。7月,第五步兵学校与贵州的第七步兵学校合并,组建为第三步兵学校。1955年5月30日,国防部通知各步兵学校按所在地命名,第三步兵学校更名为昆明步兵学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1956年9月,昆明步兵学校迁出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迁至昆明东郊八公里小麻宜新校址继续办学。

校史革命文化见证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办学历史历经清末、民国北洋政府、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初期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孕育了尚武爱国、革命救国、建设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从这里走出的师生成为清末新军、滇军、护国军、北伐军、红军、国民革命军、八路军、解放军以及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军官,他们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英勇献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曾在此求学,开国大将陈赓曾在此办学。这里不仅有清末“坚韧刻苦”的校训文化,有民国初年蔡锷等师生主政云南的廉洁勤政史话,有毕业学员追求民主革命的实践探索,有云南各民族青年学子共同从戎求学,展现了团结抗战救国的革命文化和家国精神。人民军校继承了延安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革命传统。从1909年正式开学至1956年迁址,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44年军校史文化涵盖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它从“清末讲堂”发展为“人民军校”,从“重武修文”转向“政治建校”,从“历史名校”蜕变为“红色军校”,从“革命熔炉”升华至“忠诚于党”。其校史文化不仅是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史的窗口,也是民族救亡史和党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救国到兴国、强国的伟大革命实践,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救亡”到“胜利”的历史进程,成为革命文物特色主题“思政课”的重要文化源泉。

(第一作者为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第二作者为昆明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为202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云南省基于博物馆开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ZX2024YB24>阶段性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3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