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县城隍庙从何而来
城隍信仰源于“水墉”祭祀,“水墉”即沟渠,城隍神也就是沟渠神。城隍信仰正式出现于汉代,这一时期迷信鬼神之说,有诸多名将功臣被奉为城隍神。这一时期城隍由自然神向社会神转变,并且在东汉末出现了城隍祠和相关祭祀活动;唐宋时期城隍神神格提高,《宋史·礼志八》记载:“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元代城隍神出现了等级区别,初步构成了城隍神内部体系,各地城隍神被封爵,构成了城隍神体系的阶梯等级,与封建体制同构,具有明显的世俗化趋势;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在各级行政区域内均建立了城隍庙宇,与行政机构层级设置基本一致。城隍从传统民间信仰中孕育出新的角色,承担辅助行政管理、提供监督、帮助司法审判的功能,世俗作用不断得到加强。
城隍庙的信仰早在唐宋时期就纳入国家祭祀,相关祭祀场所遍及各地。河南密县城隍庙正是朱元璋政策响应下的产物,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县志》记载:“洪武四年,县衙西建城隍庙。”现存的大殿、寝宫为明初所建,大殿位于城隍庙偏北,面阔五间,进深八米,为单檐悬山式绿琉璃瓦顶,檐下有斗拱,四周檐板均有彩绘,明中后期增加拜殿,为卷檐绿琉璃瓦顶。寝宫位于城隍庙最北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悬山式绿琉璃瓦顶,两殿建筑“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十分明显。
《密县志》记载:“正月元旦祭祀诸神及先祖,元月七日祭火神;十六日周边村落妇女入城拜城隍、官署,夜游散百病;二月三日祭文昌……元月二十八日祭祀城隍,士庶聚会演戏。”“士庶聚会演戏”,是在戏楼上演剧目给城隍神看,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娱神”逐渐被“娱人”所替代。城隍庙原生祭祀活动的发展伴生出了各种世俗活动和相关场所。
密县城隍庙身处何境
密县城隍庙位于新密老城区,北靠衙门街,东邻鼓楼街,南面为西街,建筑本体没有明显破坏,保存情况较好。在城隍庙入口处设置有铁门,尚未对外开放。城隍庙西侧有一组法海寺建筑群,根据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供的城隍庙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平面图,两组建筑中间有一座节孝祠隔开,但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节孝祠已经不存在,且法海寺平面分布与城隍庙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平面图所划定的范围不一致。
城隍庙两侧均有民居建筑,西侧民居为三层楼建筑,现已无人居住,且东墙与城隍庙西侧碑刻紧挨。城隍庙东侧民居仍有居民居住,且有小门通入城隍庙前院落中,院落东边有种植蔬菜、堆放杂物的生活痕迹。除此之外,鼓楼街西侧与城隍庙紧挨的民居建筑大部分仍有当地人居住,仅有一处无人居住的房屋,濒临倒塌。
除此之外,城隍庙前铁门周围发现大量香灰,可见当地人对城隍神仍有一定的精神需求,除了信仰城隍爷的民众外,其他本地人也会在特定的日子参与祭拜活动。代代相传的文化活动变成人们的习惯,也成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城隍信仰虽与现代大部分民众脱节,但以城隍庙为依托的庙会仍然是大部分民众经常参与的集体活动。在庙会上,人们出于传统原因烧香祈福、观看戏剧演出、逛庙会市集,也是另一种与城隍庙联系的新方式;同时,对于本地人来说,城隍庙也是“乡愁”或集体记忆的文化场所,它承载了本地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密县城隍庙作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为新密古城文旅开发助力、为历史街巷增添历史韵味值得思考。当前此处城隍庙的保护仍存在“四有”工作不完善、周边环境待改善、缺乏民众参与等问题,本文试图就城隍庙的保护利用提供一些思路。
密县城隍庙将往何处
密县城隍庙所处历史世界的消失使它成为文化遗产,成为文物,仅存的建筑群是我们了解古人文化生活的“历史碎片”。分布于新密市各区域的“历史碎片”成为重现新密古城面貌的重要信息,因此必须做好包括密县城隍庙在内的新密文物保护工作,探索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创新举措。
“四有”工作是做好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密县城隍庙,“四有”工作急需完善落实。密县城隍庙保护范围内危及文物安全的相关建筑应尽快拆除;城隍庙的建设控制地带自2008年被公布为省保单位后一直未落实,周边古城开发建设工程将对文物本体安全造成隐患;做好城隍庙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院内和建筑屋顶杂草的清理、排水设施的检查、建筑本体的日常维护都需具体落实到人,明确工作内容,建立考察监督机制。
古城开发以“真文物”为核心,拒绝“假古董”。古城开发以历史遗迹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基础,周边公共设施、商业建筑、文化景观的建设必须尊重历史遗迹的建筑风格,与“真文物”风格保持一致。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将周边居民纳入文物保护、古城建设开发中。鼓励民众参与文物保护,同时避免古城“空心化”,保留部分原住民,让他们成为保护传承古城文化的一分子。政府也可下放部分权力,选择具备一定保护意识的民众参与保护管理工作,分担日常环境清扫、监察工作。
完善城市文化史迹网,发挥群体效应。密县城隍庙所在老城区有密县县衙、南关火神庙、法海寺、孔庙等文物古迹,是构建古城史迹网络的重点,结合古城城墙遗址、护城河遗址、街巷系统以及周边其他历史建筑遗址,重现古城面貌,宣传古城文化,对古城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融媒体手段,活用庙宇建筑。VR、AR、XR等都是基于现实世界利用科技手段模拟虚拟世界的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展示提供更多手段。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城隍庙的数字化展示,实现随时随地沉浸式参观;基于城隍庙数字信息进行再创作,将城隍庙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文化生活,讲好城隍故事,传承古城文化。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博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