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县扎实推进吉州窑遗址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工程,不断激发吉州窑新的活力与光彩。
坚持“保护第一”,强化融合发展理念
吉安县高度重视吉州窑遗址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强化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主体作用,先后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吉州窑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领导小组、吉州窑创建国家5A景区领导工作小组,吉州窑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工业遗产、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华侨国家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一步到位的思路,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编制吉州窑遗址保护等系列规划文件,推动遗址保护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对接融合,重点打造核心景区、陶瓷文化产业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区三大板块,“三区联动”快速高质量发展,为遗址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制定了科学发展蓝图。
持续“挖掘价值”,创新展示“让文物活起来”
吉安县持续推进吉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总计发掘面积7741平方米,揭露主要遗迹300余处,出土了一批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瓷器标本,为吉州窑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为吉州窑遗址的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以考古工作为基础,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先后实施了吉州窑茅庵岭保护性设施工程以及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实现了遗址、新镇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积极探索适合吉州窑遗址文物展示与价值传播新途径,借用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更新展示方法、扩充展示手段,丰富数字体验产品和新型文旅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教育和文化休闲体验的需求。
紧扣“有效利用”,助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以发展旅游陶艺特色产业为抓手,大力培育优秀地域文化,积极引进陶瓷生产企业和陶瓷创作人才,逐渐形成大师工作室示范引领、特色工坊集群集聚、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局面。陶瓷产业园的建成吸引一大批陶艺大师入驻,带动了众多优秀的青年创客来此创业。近三年来在吉安县投资生产陶瓷的企业已有40余家,陶瓷产业初具规模。旅游和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遗址周边群众的就业,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同时也增强了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吉州窑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以吉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游,开展“庐陵学子游庐陵”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推出了文化传承之旅、陶艺研学之旅、耕读文化之旅、科学探索之旅等4条研学线路。《吉州窑陶瓷艺术体验》课程获得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线上课程《吉州窑奇遇记》得到中国文旅网、中国科普网及江西省人民政府网大力推广。截至目前,吉州窑共接待研学师生20余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1000余场。依托庐陵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古镇文化,通过数字IP、创意多样赋能,打造系统的陶瓷制作、亲子研学、茶艺表演体验等项目。加大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吉州窑文化遗产资源中提取可利用元素进行文化再创造,开发文创产品近200种,深度展现吉州窑窑业文化特质。2023年以来先后举办吉州窑“宋潮”文化旅游节、暑期文旅消费季、吉州窑奥特莱斯音乐嘉年华等文旅活动40余场,创新打造了吉州窑的“白天访古窑,夜间逛灯会”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旅游消费引爆点。
保护为本、传承为要、融合为魂
吉州窑遗址的保护利用实践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大众需求的新形式、新方法,坚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彩。首先,要坚持保护为本。强化吉州窑遗址的整体性保护,在最大程度还原保持古村落历史环境、建筑风貌、文化韵味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和旅游开发。巧用“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对宋街、丹砂渡码头、清都观等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留了历史文化底蕴。其次是秉持传承为要。通过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陶瓷文化、工匠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再次是以文旅融合为魂。吉安县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旅游发展、特色经营、遗址保护等发展思路,将文化、文明与遗址保护、文旅开发利用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文化遗产全媒体传播,让文物与传统文化更多、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走入人们生活。采取形式多样的文旅融合项目把吉州窑陶瓷文化融入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赋予陶瓷文化、庐陵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传承表达形式。
(作者单位:吉安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