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博物馆临时展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宁

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重要产品,也是检验博物馆实力、增强影响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当下,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如火如荼开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要引起重视。临时展览的主题选择上同质化的严重现象;临时展览所涉及的选题、策划、教育推广、文创开发等环节相互割裂,致使临时展览出圈的现象级大展热展偏少;临时展览多聚焦于过去的藏品,对当代和未来关注不够。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藏品局限以及人力、财力的缺乏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同时与博物馆缺乏系统思维不无关系,本文结合系统论的整体性、开放性原理,探讨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高质量发展,以期对临时展览的现实困境提供一些思路。

一般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系统是有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合,系统问题本质上是针对分析方法在科学中应用的局限性问题。我国魏红森和曾国屏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完善了一般系统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建立了广义系统论,并总结出八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稳定性、自组织和相似性原理。

在系统论视角下,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既是国家系统、社会系统、博物馆系统的子系统,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完备的系统。系统思维对临时展览进行整体有机的研究,不仅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周围环境的多方面关系。系统思维注重追求整体效益,拒绝封闭和分隔化,鼓励团队合作,提倡与系统内外分享观点。以系统思维审视博物馆临时展览,无疑会促使其更加开放、包容、活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系统论几乎涵盖了事物发展的一切性能,我们应当从整个系统的高度看待临时展览,而不是将其视为由个人定义和决定的孤立项目,这一观念也是临时展览成功的基础。

整体性和开放性是系统论的两个重要原理,与临时展览相关度最高,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临时展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基于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是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魏宏森,曾国屏)整体性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在指导临时展览整体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统筹兼顾的原则和要求。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最初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它强调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从整体性原理来看,顶层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自上而下。即关于整体性发展的目标、原则等来自“顶层”。这个“顶层”既可以是博物馆中央领导机构、省市领导机构,也可以是博物馆自身决策层,但要上下贯通,系统性谋划。省市的顶层设计要紧跟政策文件,凸显博物馆在文化强国、强省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在2021年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也紧随其后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对地市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引。有些博物馆纷纷制定中长期规划,明晰发展战略,对展览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如上海博物馆实施“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战略,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三大展览系列;广东省博物馆以“平安粤博、优美粤博、学术粤博、品质粤博、创新粤博”为发展理念,展览目标为“围绕国家战略和广东省发展定位,积极利用本馆区位和地缘优势,统筹全球藏品资源,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展览”;成都博物馆坚持城市博物馆发展定位,着力塑造“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三大特展系列展览品牌。清晰明了的目标为这些馆展览的“出圈”奠定了基础,博物馆中长期规划和展览定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整体关联。顶层设计不仅具有顶层性或高瞻远瞩性,还具有整体关联性。对博物馆临时展览而言,宏观层面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中观层面要满足社会需求,微观层面就是各环节的统筹考虑。在做展览主题规划时,要综合国际局势、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热点、行业特点、博物馆展览定位、区域差异等因素,勇于尝试常规主题之外的、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未来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主题,注重多元性,兼顾系列性,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思维。在策划展览文本时,应同步构想相关的社教活动、宣传方案、文创设计等,注重各环节间的关联性、整体性。

统筹兼顾 推进临时展览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或许有很多,但主要的做法则是统筹兼顾。顾名思义,“统筹”就是统一谋划、高屋建瓴;“兼顾”就是要照顾、协调各个方面。统筹兼顾也是对事物整体关联性的反映。

基于系统论,所有临时展览相关工作都应围绕临时展览的正常运行及传播效益最大化开展。具体到临时展览的策划实施方面,相关研究、选题、策划、实施、配套教育宣传活动、文创开发等要统筹兼顾。协同在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反映的是系统各要素或各环节之间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

对于博物馆的协同或合作模式,有核心小组合作、有远见的合作和更高目标的合作三种。核心小组合作主要由团队借助强烈的共同愿景推动合作,有远见的合作借助一个有远见的团队领导者,更高目标的合作依靠对目标强烈的愿景。现实中,可能这三种合作方式同时存在,以此来推动展览工作进展。大多博物馆的策展人本身往往并无职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调配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因此需要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甚至博物馆负责人来协调,这时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博物馆负责人其实就扮演了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对展览各环节进行统筹。

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馆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实行策展人制度,通过策展人串联起研究、策划、实施、教育等各项活动。虽然国内外的策展人并不完全相同,如国外策展人往往是集“研究者、传播者、社会活动者”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策展人多为临时任命,以上三种角色特征不明显,而且实践中也未对其有此类要求。因此,如何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完善策展人制度,激发主动作为和内生动力,让临时展览各环节、各要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努力,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基于开放性原理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魏宏森,曾国屏)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开放可分为横向开放和纵向开放两个方面。从横向维度看,主要为向内外环境开放;从纵向维度看,主要为时间上的面向未来开放。

横向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开放并不仅仅指场所的开放,即博物馆开门接待观众,而更强调理念和过程的开放。国内部分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展览往往止步于完成而非高质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博物馆没有做到真正的开放。开放性原理需要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之初就向内外系统统筹展品、场地、人才、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在展览具体实施时,向内外系统征求意见,并贯穿展览全过程,具体表现为:通过征求观众意见确定选题—借助专家论证会完善内容和形式方案—展中进行观众调查、实时调整—展后总结评估,不断完善。如广东省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点评会,会上既有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也有广大观众及内部员工,同时进行线上传播,这是博物馆向内外开放的良好案例。这种开放也让其活力满满,成为博物馆界的翘楚。

纵向开放 “开放并非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从发展的角度看,开放的本质就是面向未来的。”(《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魏宏森,曾国屏)对于临时展览来说,这再次证明了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它能兼顾博物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展览,从而确保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可持续性。面向未来策展不仅是“计深远”的策略,能够有力保持展览的竞争力,在实施中还能增加展览的筹备时间,为高质量展览的面世提供时间保障。鉴于2024年举办夏季奥运会,安徽博物院提前三年便筹划体育主题展览,并提前一年在全省推出“跃动江淮——安徽体育图片联展”作为实验,率先吹响奥运号角,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实物展“师天地 竞自由——安徽古代体育文化展”同步推出,展览因良好的天时和充足的筹备时间也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image.png

image.png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不再沉溺于“过去”的文化,“而是作为文化中枢,更多地致力于让‘过去’延伸到当下,以‘过去’推动‘现在’发展,进而构成当代文化的重要建构性力量”。(《再论中国博物馆的当代性问题》赵甜甜)更进一步来说,博物馆在关注过去和当代的同时,要以未来为导向,把握未来文化方向,引领未来发展。如是,博物馆的价值不仅是总结和展示过去,也启迪当下,更能指引未来,创造未来。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展览项目,不能仅就展览谈展览,而是要将其置入国家发展大局、社会需求和博物馆发展战略的系统视野里去审视,与其他上下游要素协同发展,并面向未来策展,让临时展览成为各种创意和理念的试验场。如此,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可成为名副其实的整体性的开放系统,发展前景广阔,真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为安徽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博物馆展览与安徽文化强省建设”<项目编号: WL2023FZ07>的阶段性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