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无障碍服务博物馆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华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不仅肩负着收藏、保护、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还发挥着推动改善民生、社会教育、社会发展等职责。博物馆的无障碍实践,为残障人士打开了文化之门,进一步促进了平等、共享的理念。特别是近年来博物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建设和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残障人士和其他特殊群体提供了更加友好、便捷的参观体验。

设施提升 突破障碍重重

近年来,三峡博物馆在物理无障碍设施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全面改造,优化馆内外坡道坡度,确保轮椅通行顺畅;修复并启用无障碍电梯,残障观众可直达各展厅。同时在检票口设有宽闸机,安检设施设置无障碍通道,确保轮椅使用者等能顺畅通行。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博物馆还免费提供轮椅、拐杖、放大镜,设置电梯低位按钮、触摸电子屏信息介绍等,以适应不同身高和身体状况的参观者。这些改进让残障人士从地铁站到展厅的全程实现“零障碍”,体现了博物馆的“平等参与”理念。

多感官体验 打破信息壁垒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2000万残障人士,其中一些人因教育水平和识字能力的限制,在理解传统的展览上遇到困难,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获取展览信息的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文化场所的疏远感。

让导赏更有温度

手语是听障人士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残联、市聋人协会和专业的聋人团队等紧密合作,为听障观众提供手语讲解视频,通过扫码即可免费观看,实现无障碍信息获取。听障观众对手语视频高度评价,称视频制作精良、手语翻译准确,使他们能完全理解博物馆展品的深层内容。

除了线上手语视频外,博物馆还配备专业手语讲解员。为不断精进手语讲解业务水平,去年三峡博物馆还主办了首届成渝双城文博艺术手语讲解大赛。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的手语讲解模式,为听障观众提供了更优质的文化体验。

让展览可触可感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如何让残障人士获得展览和展品信息,一直是三峡博物馆思考的方向。针对视障和肢障观众,特别策划推出“不问不知——博物馆里的为什么?”展览。展览中的无障碍展线特别面向不同身高的观众、视障观众和肢障观众进行了包容性的设计处理,此外在展线内还设置了可触摸的无障碍导览图,在满足普通观众导览指示的基础上,增设了立体可触摸的凸版设计,并在文字下方辅助了盲文翻译。

展览中超过90%的展品都是可触摸的,这些可触摸的展品根据馆藏原件1∶1复制,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亲手触摸,结合触觉体验与语言描述,感受了解历史文化。此外可触摸展品前的地面设置了凸点指示,并保证不同身高和轮椅观众的触摸高度及通过空间。在展览开幕当天,来自重庆市盲协的20余名视障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了无障碍参观的尝试。值得惊喜的是超过95%的视障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文物的材质、花纹和轮廓,是通过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无法建立的具象化感知。

image.png

公众共建 提升无障碍意识

积极参与“无障碍山城”项目,发起“无障碍友好地图”共建活动。公众通过打卡认证的方式检验设施,标注无障碍友好场所,最终形成覆盖全城的无障碍地图,助力残障人士出行。三峡博物馆联合重庆市残联、公益组织定期举办无障碍体验活动,邀请残障人士担任“测评官”,收集反馈以持续优化服务。

定期举办“博@你 重博志愿者暖心活动”。活动通过三峡博物馆公众号、官网、展厅宣传板等渠道发布项目信息,以主动联系和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每月的第二个周六邀请残障人士、空巢老人、孤儿、留守儿童、孤独症等特殊人群走进博物馆,为他们提供展览讲解,开展拓印、手工等互动体验。一场场特殊的实践,让这个群体有了更多可能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截至目前,该项目惠及特殊群众145.5万余人次。

image.png

博物馆是每一个人的,三峡博物馆将结合科技与人文,进一步关注特殊群体,持续开展精准服务。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特殊人群知道博物馆正为他们打开通道,让文化之光温暖到每一个群体。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7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