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策展理论与实践引发的思考——《策展指南》译后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竞辉

image.png

笔者参与翻译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中最厚重的一部书——《策展指南》已于2024年付梓出版。作为中国出版集团2024年重点推荐的一套博物馆学丛书,十卷本的《译丛》不仅包含最新基础理论著作,也涵盖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应用研究。如此恢弘的规模,在博物馆行业尚属首次。

就《策展指南》的体裁而言,它是一部学术论文集。它全面概括和总结了策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策展人的历史使命、角色定位进行了跨越时空、地域等的系统梳理,对阅读本书的策展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仅对策展一知半解的门外汉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

策展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一种职业,在学科划分上可能偏重于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策展内容和主题的多样化,它与哲学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紧密联系。策展人作为策展行为的具体执行者和体现者,也不可避免地要拥有哲学的知识储备。比如,胡利·卡森在《作为动词的策展:民族国家的100年》开篇,就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关于思考的一段话,以及美国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关于思考的一番论述。这实际上是将策展这个职业与传统的职业做了一个明确的分割,也是将策展人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保管人的定位中剥离出来。如果我们仅把策展视为一个名词,未免过于呆板和缺乏生命力。而将思考引入策展,便是赋予其创新的动力和永无止境的发展能量的方式。思考策展是将策展视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职业。与艺术史、博物馆学实践获取知识的典型方式截然不同,策展领域中的思维模式既没有现成的教义可供参考,也没有多少既定的规则可以遵循。然而,正是这种没有固定答案的特点创造了策展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多少年来,人类思想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们乐此不疲的思考,策展人进行策展时如果能够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在思想家们思考的基础上,那么,策展实践就会变成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充满挑战和富于乐趣的过程。当然,策展人除了挑选展览所需的艺术品,进行展览设计这些现实层面的一系列操作以外,还有两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是进行哲学理论阐述;另一个是进行艺术史叙事。策展人其实是在借助展览进行思考,希望特定的艺术品能够唤醒观众心中相关的政治、理论和美学方面的联系。这个时候,策展人的角色似乎又转化成了理论家,这也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从接触之初就开展的一场对话,也是艺术品和相关理论进行的一场对话。

前面讲到的是将哲学中思想家们无时无刻不在的思考引入策展领域,让策展人化身为思想家、理论家,在选择展览的艺术品和对艺术品进行解读时,融入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搭建起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理论桥梁。而艺术品和其反映出来的理论,又是哲学大显身手的另一个方面。双重模仿这个理论,最初是由加达默尔提出来的术语,用于描述艺术创作和哲学写作这两种活动之间存在的相互映射的关系。它其实是可以应用于美学的诠释学理论。用于展览的艺术品和参观展览的观众之间之所以能够产生双重模仿,是因为观众对某一特定艺术品有一定的历史认知。因此,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内涵,本就是与无数的历史文物、美学、政治理论和哲学息息相关。艺术品所蕴含的真相,既在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也在展览和观众间来回游走,而搭建起这一连接纽带的就是策展人。

所以,卡森把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和加达默尔将展览视为游戏场的理论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策展理论模型:由展览作为连接纽带连接起来的这一系列相互模仿的元素,让人们在艺术作品永无止境折射出来的意义的迷宫中持续思考,无论展览的艺术作品创作于什么年代,是一件历史文物还是一件当代艺术品,都能够成为推动思考的动力。为了让参观展览的观众、思想家和读者身份三种身份融为一体的人,能够通过批判性地打破自己所持有的传统观念的途径,在面对艺术作品时拥有清晰的历史认知,应用阿伦特策展模型的,集策展人、思想家和作家身份三种身份于一身的策展人,也必须不断思考下去。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理论的引入,卡森赋予了策展这个职业全新的思考模式和策展模型,让其成为了一种没有固定运作模式和标准答案的职业,既与过去的单一乏味的墨守成规的看护模式做了告别,也让策展人在不断思考、持续变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大胆创新突破。

一个勇于创新的民间策展团队——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协会,在1913年举办了军械库展览会,征集并展出了1200多件来自美国本土和国外的艺术作品。这个策展团队大胆打破了后卫艺术占据统治地位的艺术圈,不仅为先锋艺术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为艺术家主导的展览提供新的展示平台。他们这种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做法,与阿伦特提倡的思想家所拥有的唤醒民众的责任不谋而合。而这场展览中最为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目光的作品非马塞尔·杜尚的《下楼的裸女之二》莫属。四年后,杜尚在纽约的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年度展览上展示了他下一件“臭名昭著”的作品,一件现成品雕塑《泉》。独立艺术家协会作为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协会的继承者,是杜尚和来自美国、法国的一些志趣相投的艺术家一起创办的。协会提出了一个突破传统甚至有些放肆的办展原则:不设立评审委员会,不颁发任何奖项。为了测试无评审委员会原则是否可以落实,他向展会匿名提交了作品《泉》,实际上是一个反转放置的白瓷小便器。面对这件备有争议的作品,协会的董事们在是否接受作品参展的问题上进行了辩论和争执。有人认为它根本就算不上一件艺术品,所以没资格参展;有人认为既然不设立评审委员会,自然应该允许任何作品参展。最终,《泉》展出了,而杜尚却遭到了协会的驱逐。在他的策展操作中,他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

杜尚创立的可能性美学,或者说策展模式,可以被视为现代主义策展思维模式的起点,而杜尚也成为20世纪闻名的艺术家和策展人鼻祖。由此可见,在策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策展人亦需要有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勇气和决心。

当下,策展日益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和画廊十分倚重的一个全新职业,策展人日益成为拉近文物、艺术作品与观众距离的行家里手,《策展指南》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为正在摸索中前行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展览事业注入了一股甘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参考和借鉴。我们应该在了解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策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展览事业蓬勃发展。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8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