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真的“火”起来了,成为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之一。但不同层级博物馆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身边很多人包括观众,仍然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工作。一说起考古,总会面对“最近在哪里挖宝(挖墓)”等诸如此类问题。作为地市级博物馆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不免思考:“博物馆究竟能给当地人带来什么?”
随着近年来“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国家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如何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博考古事业,弘扬地方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笔者萌发了创作青少年文博考古题材科普图书的想法。
早在2021年底,笔者主持创作出版的咸宁市首本文博科普图书《漫说咸博——咸宁市博物馆精品文物绘》出版发行,该书以馆藏精品文物为主,分“石光”“铜趣”“瓷语”三大章节,讲述咸宁本土文物背后的故事与趣事,并由文物引申出相关文化知识。当时恰逢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的举办,该图书也选送参展,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在有了此次创作经验后,2022年笔者再次筹备一本以考古为题材的青少年科普图书,2023年该项目入选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4年底《荆楚藏珍——绘说考古》正式出版发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是一门富有神秘感的学科,在参与一些考古项目的同时,笔者感觉到本地公众对考古事业极度缺乏认识。该图书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带领公众进一步科学认识考古,关注考古,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文物与考古工作的兴趣。
约2300年前,楚人屈原就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在古人的神话世界里,盘古打破混沌,一日九变;女娲以土造人,补天救世;伏羲授人以渔,教化人族……神话传说逐渐接近我们眼中真实的历史和世界。考古的魅力就在于“发现”,那些人类最早的记忆再次呈现于今人眼前,照亮着我们来时的道路,拉近历史与当下之间的距离,探索“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
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近百年来,湖北考古取得丰硕成果,郧县人、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纪南城、曾侯乙墓、九连墩墓群、睡虎地秦墓、梁庄王墓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佐证。
博物馆的火爆离不开一线考古人员的发掘与研究,一些考古发现颠覆了我们长久以来的认知,让我们得以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荆楚藏珍——绘说考古》以“考古”为切入点,从湖北百年考古事业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时间跨度自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用百余幅手绘将晦涩难懂的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知识等内容脉络化、图像化,在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力求严谨,将偏学术化的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立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荆楚大地作为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书中绘制了大量的遗址遗迹、出土文物纹饰图案等,展示湖北百年的考古成果和荆楚文化的伟大创造。从考古遗存出发介绍荆楚大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点缀文物圈内口耳相传的趣闻趣事,严谨生动,引人入胜。中间还穿插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考古小知识,讲述考古发现的“来龙去脉”,带领读者走进“考古现场”,科学认识考古,领略、探究考古之魅力。
当前,虽然中小博物馆大部分存在馆藏资源少以及人流量小两大短板,但笔者认为,博物馆更应主动思考,大胆作为,狠下功夫抓住“教育”这个关键职能,进一步充分用好“第二课堂”,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助推文化传承。创作出版地方文博主题科普图书只是一个起点,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其发挥作用才是重点。展望未来,作为基层一线文博从业者,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发掘研究,继续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地方文博科普图书,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