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概况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翟镇。经过几年持续工作,我们发现二里头都邑中心区是以多条主干道路和墙垣规划形成的多网格式布局,进一步掌握了二里头都邑总体布局框架的更多细节。然而,一些部位墙垣和道路的保存状况、结构、时代和演变情况等问题,尚需继续探索;宫殿区和其他网格区域的内涵、布局、结构、时代演变情况,各网格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尚需深入了解。
宫城西南路口是最适合了解十字路口处是否四城并立情况的区域。之前已经发现了宫城、作坊区和宫西一区这3个区域围墙的拐角,因被水泥道路叠压而未能了解工西一区拐角的保存情况。宫西一区东墙南段保存较好,之前未解剖,不了解其结构、时代等情况。宫殿区中部处于1号和5号基址之间,区位最重要,2010~2011、2015~2018年发掘5号建筑基址时,在其西部发现有大片路土及夯土,尚需大面积发掘了解遗存分布等情况。2024年3月至12月,对上述3个区域进行发掘,以探索这3个区域的遗存分布、布局、年代、性质等问题,深入掌握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及历时性演变等情况。
主要收获
工西一区东北区域
工西一区东北区域发现有工西一区围墙东北角、围墙内外的道路及相关遗迹。围墙东北角大致呈直角,系一次性夯成,未见接缝或嵌入痕迹,墙体残存最宽处宽2米余,修建、使用和废弃的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
探方内发掘东墙长约11米,且继续向南延伸,方向175度,与宫西一区东墙、2012ⅣQ7大致成一条直线。墙体建于灰坑与生土之上,并挖有口大底小的倒梯形基槽。墙体南部保存较好,残高约0.5米。东墙墙体夯筑堆积可分多层,局部夯层间铺卵石。
探方内发掘北墙长近5米,且继续向西延伸,方向88度,与作坊区北部偏北的墙垣2004Q5大致成一条直线。北墙体修筑于早期灰坑、道路和生土之上,北侧局部被二里头文化晚期的道路叠压。墙体残存最厚处仅0.23米。
工西一区北墙北侧道路即宫南路,早期路土包括不晚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的L4,不早于三期晚段、不晚于四期早段的L3。L1、L2所出陶片的最晚年代为四期晚段,推测包括了工西一区北墙使用和废弃时期的道路。
宫西一区东墙南段
解剖沟位于8号基址西侧。宫西一区东墙方向175度,与工西一区东墙成一直线。解剖沟处的墙体东距8号基址西缘13.6~13.8米,最宽2.1米。墙体修建于早期堆积及生土之上,夯筑堆积可分多层,保存最厚0.47米。此段墙体修建、使用和废弃的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
宫西一区东墙东侧道路即宫西路,包括被宫西一区东墙叠压、形成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L3;略斜压宫西一区东墙的L1、L2。L1、L2所出陶片的最晚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推测包括了宫西一区东墙使用和废弃时期的道路。
宫西一区东墙西侧道路仅有一层,大面积叠压宫西一区东墙,推测可能是宫西一区东墙废弃后形成的道路。
该区域墙内侧发现出土石器、数片卜骨、大量角料、骨料以及部分骨簪、角锥等骨角制品的灰坑,推测可能与骨角器加工活动有关,其中一灰坑底部发现一具俯身屈肢的人骨。
宫殿区中部17号基址
宫殿区中部17号夯土建筑基址位于5号基址和1号宫殿之间。本年度揭露出其北侧部分(编号为D17-F1),发现了主体建筑F1和夯土台基,以及台基下的早期道路。D17-F1以窄墙间隔为东西连间排房式建筑,修建于夯土台基之上。台基下普遍铺有厚薄不一的垫土,垫土下叠压早期路土。D17-F1是以窄墙间隔的东西连间的排房式建筑,面阔40余米,进深近7米。自东向西可分为5间,以处于中心位置的东3室面积最大,面积超过80平方米。F1主体多以木骨墙承重、围护、隔断,仅东3室东、西隔墙未见木骨。主墙略宽于隔墙,主墙、隔墙均一次性筑成。柱洞普遍立墙槽内侧,总体分布均匀,主墙柱洞略宽于隔墙柱洞,个别柱洞中可见木骨折断后的填补、加固措施。据晚期遗迹剖面可见,F1墙槽打破夯土台基、早期路土,夯土台基叠压早期路土,据此可知,F1的营建顺序为在早期路土上起夯土台基,在夯土台基上挖槽、立柱修建主体建筑。D17底部叠压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路土,与3号、5号建筑基址的建造技术、布局结构类似,推测其始建年代也为二里头文化二期。17号基址的其他部分尚待进一步探索。
认识及学术意义
新发现的工西一区围墙东北角,与之前在宫殿区西南路口发掘的其他3个区域的围墙,是二里头都邑首次揭露出十字路口区域四座分区围墙并立的布局,补充、完善了我们对该区域布局和各区之间联系情况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索各分区之间的关系、多网格布局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D17号建筑基址位于宫殿区中心,区位重要。D17-F1是二里头遗址目前已发掘的面宽尺寸最大的单排建筑,其与3号、5号建筑基址的建造技术、布局结构类似,都为台基外侧无围墙的排房式多进院落,推测其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17号夯土基址的整体布局、结构、时代、功能,是否和3号、5号基址一样院内有成排的贵族墓葬,与周邻建筑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尚需继续探索。
(执笔:郝宪莹 张飞 赵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