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历史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百善孝为先,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势必从孝文化而起。
人是家庭中的最小个体,家庭是社会中的最小集体,孝文化是个人与家庭发展的精神核心,加强孝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展览依托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文物,致力于通过引导“由己及人”的心理认知,将个人品行、家风建设乃至家国情怀进行情感串联,从而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关系构建,推动文化共鸣,塑造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庆生
“孝,子承老也。”新生,是家族得以绵延不绝的前提,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障,是文明延续至今的基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方有五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屹立于世界之林。孝,起于新生,是感恩父母给予生命的本能,是承担延续家庭的责任,是一切美好德行的基础。
木雕玉质麒麟送子纹座屏(图1)
清代
麒麟,“四灵”之一,其步中规矩,不践生虫,不踏庄稼,具有智慧、仁慈、和平的美德。古代传说中麒麟是送子的瑞兽,为祈愿孩子贤德聪明,民间常以“麒麟吐书”等典故对后代子嗣寄予厚望,并以“麒麟送子”为图纹作装饰。
此座屏屏芯以碧玉为原料,硬木为边框。底座和边框均镂空雕刻出缠枝花卉纹为装饰,玉质屏芯浮雕出昂首阔步的麒麟驮载着童子,童子脸庞笑意盈盈,一手捧书,另一手持如意把件,充满喜庆。
银錾刻精打细算纹抓周盘式挂饰(图2)
清代
此类圆盘式银质挂饰曾于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佩戴于幼子胸前或少年腰间,亦常作孩童抓周时的贺礼。
银质圆盘中用浮雕技法塑造银镜、书本、剪刀、尺子、算盘等儿童抓周时的器具。不同器具寓意不同,银镜象征“明镜高悬主公道”,剪刀寓意“心灵手巧手艺精”,尺子代表“知长知短有分寸”,书本则祈盼“知书达礼中状元”,都有着吉祥的寓意,寄托着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祈愿。
教子
“为人母者,知爱知教”“为人父者,守责守范”。家庭是孝文化传承的基础,教子是将孝文化融入个体价值观的起始点。“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退鱼”“欧母画荻”,四大贤母教子的故事千古流芳,“卧冰求鲤”“孝感动天”“戏彩娱亲”“百里父母”,二十四孝的孝行精神世代相传,体现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养育之恩的慈爱与无微不至。
纸质四大贤母四条屏(图3)
民国
四条屏主要用于装饰家宅,起到时刻提醒与劝诫的作用。条屏上部绘有牡丹、菊、莲、梅,右侧分别书“富贵白头”“居家乐业”“鸳鸯并蒂”“花中君子”。牡丹寓意富贵,梅乃花中君子,“菊”谐音“居”。下部图案以四大贤母故事为主题,依次绘有“孟母三迁”“欧母画荻”“岳母刺字”“徐母骂曹”:孟子母亲仉氏为择舍教子,三次迁居;欧阳修母亲郑氏以荻草(芦苇)作笔,铺沙当纸,教子学书;岳飞之母为励子从戎,在岳飞背上刺字“尽忠报国”;徐庶母亲昂然正气斥奸雄曹操,舍生取义。
红缎地平绣二十四孝图帐额(图4)
清代
此件帐额以红缎为地,采用平针、套针等技法绣制二十四孝故事,分三行排列,每行八幅,间以芳草嘉树纹样,其中包含戏彩娱亲、百里负米、闻雷泣墓等故事,下缀五彩丝编流苏,工艺精美,配色瑰丽,人物面部表情生动传神,衣袂冠帽亦精致入微,多为祝寿装饰陈设所用,彰显出中华文明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内涵。
成才
“愿得此身长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基因,“壮志凌云志在四方”“金榜名传四海知”是镌刻在成长轨迹上的青云远志。成才是对孝行更高层次的彰显,成才者是因其父母长辈养育有方,其成就是“慈孝”的传承与弘扬结果。
画绣虎镇五毒纹童袄(图5)
民国
此童袄对襟,一字扣系结,以橘黄色缎为底,用画绣的方式勾勒出虎镇五毒纹饰,正面绘四虎,背面圆形开光另绘一虎,每只老虎脚下都踏着毒虫。
古时蛇、蝎、蟾蜍、蜈蚣等毒虫活跃,时疫常常发生,人们认为老虎作为百兽之王能驱邪避疫,震慑五毒。孩童穿着有虎镇五毒纹饰的衣服,有着护佑平安健康成长的寓意。
黑缎地平绣书法“春风”“金榜”诗文眼镜盒(图6)
清代
眼镜盒以黑缎为地,采用平绣技法以金线绣出“春风及第,一色杏花红十里;金榜题名,状元归家马如飞”的行楷诗文,笔力遒劲,沉稳雄健。用金线绣出锯齿状绣边用以装饰、固定,配饰采用蓝色斜编式提绳,提绳密实耐磨细而圆润。整器既美观又牢固,风格稳重且不失风雅,象征佩戴者成家立业的美满人生和家庭诉求。
木质父子司马匾(图7)
清代
上款:咸丰五年鸿岁乙卯冬月榖旦
下款:叶廷锦 男馨 立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司马父子,亦寓指司马迁父子修《史记》的故事。“父子司马”旨在颂扬受匾人父子相知,子承父业,赞誉其家族后继有人,荣耀显贵。
传承
“山山而川,生生不已。”古人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于个人、家族、行业,乃至国家。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妻贤,长幼有序,尊师重友,爱国守则,皆为孝的传承。家谱、家风、家训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载体。由小及大,走出一家之门,到一行之当,一国之土,孝的传承在家国情怀中践行。
木质萱草长春匾(图8)
清代
上款:赐进士出身 钦点翰林院编修充 国史馆纂修 文渊阁校理转 河南道监察御史现掌福建道监察御史 丁酉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加五级 金光杰
下款:彭庑饶老孺人太学生玫璪之母 八旬荣寿立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孟冬月 穀旦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唐代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萱草,一种草本植物。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故称一家之主母的居室为萱堂,萱又逐渐称为母亲的代指。《红楼梦》:“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此是祝福母亲高寿的祝寿匾,恭颂受匾人如春草长青,幸福长寿,无忧无虑。
中堂复原场景(图9)
中堂,在中国传统家居布局中地位至高无上,是仪礼、议事、会客的重要场所,更是家族对子孙进行人生立志教育和伦理道德感化培育的中心。以中堂的中轴线为准,匾额、书画、楹联、家具成套摆放,对称布局,凸显恭敬有序、严谨规范的中堂形制结构。中国人以“典雅庄重,秩序井然”的建筑和陈列布局传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中堂以端正平稳的秩序氛围,表现出中正和谐的哲学思想,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家庭精神境界与生活品位的关键空间。
枝繁叶茂五千年,血肉亲情连不断。孝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礼俗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文明思考个体与家庭关系的思想结果,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人们推崇和礼赞,具有深邃的历史价值和广泛的认同性。
2025年适逢“十四五”收官之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节点。北京民俗博物馆策划推出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展之“崇孝至善——北京民俗博物馆孝文化主题展”,旨在全面发挥博物馆在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用文物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冀观展公众更好认识、了解、感悟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生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