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农历蛇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复杂多变,蛇文化的寓意丰富多样,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咸阳博物院收藏有不同年代与蛇有关的文物,现挑选几件,供大家鉴赏。
秦水神骑凤纹空心砖
这件水神骑凤纹空心砖(图1)残块长22厘米,宽18厘米,1974年秦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空心砖正面图案仅存一凤鸟的头及颈部,凤鸟呈侧面,昂首,尖喙,长颈,张口衔珠,长冠飘逸。颈部装饰以阴线刻三角和圆圈图案表示羽毛,疏密有致。凤鸟背部骑一人面鸟手的神灵,仅存脸右半边、胸局部和右臂,头戴山形帽,硕大的耳朵旁有一条小蛇穿过,蛇头上扬,身体扭动,极富动感。神人手臂弯曲上举,手有二指形似鸟爪,欲抓凤的颈部。在凤的左侧有另一只凤的残尾羽。整个砖面纹饰由细阴线刻成,线条流畅,布局巧妙。
秦人有凤鸟崇拜的传统,在雍城遗址中发现有凤纹瓦当,咸阳宫遗址中还出土有卷凤纹空心砖、双龙绕凤纹空心砖和龙凤纹空心砖。人面鸟身,耳边饰蛇的神灵图案的文物目前发现极少。《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郭璞注中提到, 禺强是水神,又是雨师。这件空心砖残块上刻画的人面鸟身,大耳穿蛇的神人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水神形象相符。
战国时期流行“五德相胜”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秦始皇希望通过对水神的崇拜来体现秦以水德代周是顺应天意,君权神授,并以每年的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于十月初一举行朝贺,体现了秦人对水神祭祀的重视。
在农耕经济条件下,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旱涝对农作物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因此人们对水产生了恐惧感,期盼着年年风调雨顺,每当面临水旱灾害束手无策时,就会把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上,水神信仰便应运而生。蛇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蛇常常生活在水中或者潮湿的环境中,它灵活机敏,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生物。咸阳博物院藏空心砖残块表面的水神右耳有一条灵动的小蛇穿过,更赋予了水神的威严和无边的神力,这样的神灵骑着具有秦人祖先图腾意义的凤鸟一定会守护秦咸阳宫殿的平安顺遂,这也是人们对自然崇拜的体现。
汉四乳四虺镜
咸阳博物院收藏汉代铜镜众多,其中四乳四虺镜中不乏精品。图2至图5四面铜镜纹饰大同小异,圆形,圆钮,并蒂四叶纹钮座或连珠钮座。外区四个小乳钉间各有一虺纹。相对的两虺分别有一虎头和蛇头,四虺的背、腹间填以小鸟、奔跑的兔子、乌龟和流云等图案,神态极为俊俏可爱。宽平素缘。图5铜镜内外区间有铭文带,铭文内容为:“内而青而以而召而明而,光而夫而象而日而月而,吉而去而不而羊而。”铭文字体方正,具有汉隶特点。字体方正的昭明镜流行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这面昭明四虺镜应是四乳四虺镜与昭明镜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西汉晚期特征。
虺是古代传说中龙的一种,是以蛇为原型想象出来的,常生活在水中。南朝时期著作《述异记》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也就是说虺是龙的幼年期。马承源先生认为:“蟠虺纹就是盘曲的小蛇的纹饰。”总之,上述四枚铜镜中的虺具有蛇灵动的姿态,并配以展翅飞翔的小鸟、奔跑的兔子、可爱的乌龟、仅仅露出头部的老虎及天空中朵朵的祥云,俨然一副大自然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意味。
(摄影: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