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遗址自1921年发现并发掘开始,到目前为止,共进行过四次发掘。出土的器物有陶器(包括彩陶、灰陶和黑陶)、石器(包括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骨器、玉器等几种类别。在这几种类型中,陶器最多,其中彩陶最为典型。彩陶因其色彩鲜明,纹饰华丽、内容丰富而成为仰韶文化的代名词。无论是它所代表的时代意义,还是它所传承的文化价值,都是仰韶文化出土文物中的代表,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彩陶都是以碎片形式出土的。只有在第三次发掘中出土的一件月牙纹彩陶罐是一件完整器物,成为仰韶村遗址百年、四次发掘中唯一的一件完整器物。
这件月牙纹彩陶罐是在仰韶村遗址第三次发掘时出土的。这次发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80年10月至11月,第二件阶段1981年4月至6月。据发掘者回忆,这次的发掘地点主要在仰韶村通往县城的路东边(寺沟村民的搬迁建房区)。这次发掘不仅再次确认了仰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混合的遗址,并且弄清了这两种文化地层的时代叠压关系。它们的发展序列是:仰韶中期—仰韶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早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阶段发掘期间,路西的一户村民因抽水浇地,将一处断崖侵冲,暴露在断崖上的袋状灰坑随时可能倒塌。于是,发掘队员采取了抢救措施,又在路西边开挖了一条探沟,出土了红陶罐、红陶钵等。其中,一件月牙纹彩陶罐很有特色,十分精致,是这个遗址历次发掘中仅见的一件完整器物。
月牙纹彩陶罐的时代为仰韶文化中期。彩陶罐口径14.2厘米,腹径15.1厘米,底径7厘米,高11.5厘米,侈口、宽沿,束颈,折腹,平底,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口沿内部可见明显的慢轮修整痕迹,外部口沿至折腹部施有白色陶衣,外口沿饰白彩宽带纹,折腹处饰白彩窄带纹,口沿至折腹间饰有14枚白彩月牙纹。同时,亦可将红陶本色视为14枚红色月牙纹,白、红月牙纹互为底色呈现。月牙纹彩陶罐白彩纹饰绘制严谨,间隔等距,艺术表现力高超,单体白彩月牙纹高约5厘米,最宽处1-1.3厘米,相邻白彩月牙纹间距在1.8-2厘米。
关于这件月牙纹彩陶罐的出土环境,我们只知道是出自一个灰坑,其他具体信息未见公布,目前无法获知罐内的残留物成分,关于它的用途等也无从了解。所以,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器物表面,但也是众说纷纭,尚无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观月形,定历法。月牙纹彩陶罐所饰的白彩月牙纹,在纹饰的文化解读上认识较为一致,即为写实的月牙纹饰,应是仰韶先民通过观测月相变化,如实将月形反映在陶器上的表现。14枚白彩月牙纹饰的分布严谨、等距,明显是经创作者精心设计后的艺术表达,并不是随意为之,14枚月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仰韶村先民通过观测月亮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月亮之间的周期关系,制定时间的序列,进而确定历法的一件实物。
二是月牙纹彩陶罐绘制的是农历初五月形。经认真对比,月牙纹彩陶罐的白彩月牙纹与阴历初五的月形基本一致。仰韶先民选用这种月形进行记录,是因为初五是一个月相周期的初始阶段,标志着新月初升。14个月牙可能与一年的冬至日有关。冬至日在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夜时可逾14小时(7时辰),白日近10小时。月牙纹彩陶罐的创作者可能在某年冬至日观月时,恰逢当晚是阴历初五,便以一个月牙纹指代1个时辰的前后某段,最终用14个白彩月牙纹代表了冬至日夜时的7个时辰,即14个小时。但并没有存在冬至日恰逢初五的巧合,这初五月形的选用则有可能蕴含着创作者或器物所有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如出生日期信息、重要事等等。
三是与一年14个月有关。月牙纹彩陶罐的白彩月牙纹是仰韶先民观测月相,记录月相,通过增加闰月的方法,协调阴阳历法相统一的结果。14枚白彩月牙纹的由来,可能是仰韶先民在某年增加一个闰月后,发现仍然无法协调回归年和太阴年的误差,就只能再次增加一个闰月来实现“闰余成岁”,当年则会出现闰两个月的“十四月”现象。在历法不甚精准的前提下,闰两个月已经是“闰余成岁”的最大极限了。
以上几种解释,概括起来,就是月牙纹彩陶罐绘制的14个月牙反映了仰韶先民们的一种月相崇拜意识。现在看来,月牙纹彩陶罐的14枚月牙纹饰虽不是极尽精准,但已可体现出仰韶先民观测记录月相的高超智慧了。但是,仰韶文化时代,先民们关于历法的确定是否如此?还是难以定论。
考古证明,仰韶文化时期,对自然物日月星辰诸天体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仰韶先民把与自身生存有密切关系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当作崇拜的对象,这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畏惧,对自然界异己力量完全处于屈服状态所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人们总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去支配自然,以达到多方收获的愿望。如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上的鸟纹和蟾蜍纹很可能是当时天体崇拜的一种方式,象征日月,代表太阳神和月亮神。这些彩陶上的太阳鸟形象,与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所见的同类图形相同,说明当时的太阳神观念普遍存在。在同一时期,洪山庙遗址瓮棺上的彩绘纹饰有红日和白月,大河村遗址彩陶上的太阳纹、日晕纹、月牙纹和星座纹,都是当时人们对天体崇拜的证据。河南巩义双槐树和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表面绘有八角星彩陶图案的陶罐。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还发现了把九件陶罐按照北斗星形状埋在一起的现象。北斗星的斗柄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分别指向东南西北。这既是一种星相崇拜,也暗示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对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所表示的农事季节有所了解。
仰韶文化时期,各个代表性遗址出土了很多著名的彩陶器物,如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花瓣纹彩陶盆、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纹双联壶、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头像彩陶瓶等,都曾经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和广泛关注,对它们的研究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仰韶村遗址出土的这件百年一器——月牙纹彩陶罐的研究,迄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期待尽早解开它蕴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