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展览优势与发展趋向探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闫明妮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可以多维度凸显藏品价值,展现对藏品的保护成效。同时,展览也是博物馆面向公众最直接的窗口,通过展示藏品,传播文化,彰显出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重要职能。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新路径,在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发起区博物馆建设,联合全区高校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组建了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各馆资源共建、信息共享,加强行业自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截至目前该博物馆群已经吸纳各类博物馆30余家,通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备案20家,展览涵盖贝壳、动植物标本、出水瓷器、砚台、造纸印刷、电影技术、隧道技术、中医文化、砖刻书法、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今天,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已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标志性文化品牌,在促进西海岸对外文化交流、助推文旅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展览优势也愈发凸显。

千秋各色,各馆展览主题特色鲜明

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各馆根据各自办馆特色,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精品展览,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区域性文化特色。青岛贝壳博物馆以贝壳学术研究的广泛性而著称,覆盖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医药、建筑、美学、数学、哲学等24个学科。该博物馆积极开设贝壳知识课程,扩大传播影响力,充分展示其主题和特色。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以海底隧道为主题,重点展示世界海底隧道的壮丽景象、建造技术,胶州湾隧道的建设历程、安全运营保障以及建设意义,突出展览的主题和特色。青岛电影博物馆以青岛与电影的深厚渊源为展览主题,借助现代科技电影文化体验项目,引领观众穿越电影技术与历史的长河,展示世界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青岛与电影的美丽邂逅,增强公众对电影的认识,提升对青岛“东方影都”的认同感,其基本陈列展览彰显了博物馆的特色和灵魂。青岛啤酒文化博物馆以啤酒文化为陈列展览主题,采用场景化、体验式的展览方式,集啤酒文化科普互动、娱乐休闲体验功能于一体。青岛黄海学院博物馆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中华古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形制的古砚,全方位展现中国砚文化的发展概貌。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知传统技艺博物馆以造纸和印刷术的传承为展览主题,设有造纸和印刷术展区、汉字演变展区、古法造纸体验区、活字印刷体验区、雕版印刷体验区等,展现了中国最传统的工艺文化。

推陈出新,各馆展览输出方式多样化

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各馆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打造新时代的博物馆展陈方式。青岛电影博物馆把视觉、听觉与多媒体结合,利用前沿的互动式科技体验,配合不同年代的电影珍藏品,介绍世界及青岛电影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座以数字科技为动力的“未来博物馆”。该馆使用全息展台、绿幕抠像等技术,让观众沉浸在影像中,体验电影的神奇魅力。世界厅“光影创世”和青岛厅“青岛靓影”中大量使用新旧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来表现电影的发展历程,给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青岛啤酒文化博物馆“天工开酿”展厅中,啤酒的四大原料——大麦、水、啤酒花、酵母以新奇的方式呈现在观者眼前: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古人类收割大麦的动态画面,各种各样的大麦种子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大面积的展示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蓝色水柱代表水,是啤酒的血液;来自世界各地的啤酒花展柜共32种;10余个不停闪烁的呼吸灯展示着酵母这一微生物的显微镜形态。这一系列场景,生动地向观者呈现了啤酒的酿制过程。青岛滨海学院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自然生态特性,海洋生物展区突出深海景观,采用光影等高科技手段,展示深海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海底,探索海中精灵们的奇妙生命历程。自然生态展区突出了自然地貌景观,展示出动物真实的生存环境,让观者回归自然,赏百兽争奇,观万鸟斗艳。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知传统技艺博物馆辟建的“3D打印云冈石窟艺术馆”,采用3D打印技术,按照1:1比例打印了云冈石窟3号窟。这是一项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复制窟整体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高精度还原了石窟历经千年的沧桑原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岛技术博物馆旨在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其室外展区由分布在校园的歼六飞机、发电机组、抽油机、水泥窑外分解生产线、蒸汽机车等9个大型技术与艺术展藏陈列区组成,室外展区与校园统筹建设,形成“一处设施一个景点”,景物交融,人文与技术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

统筹兼顾,各馆展览双效显著

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各馆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开展研学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助力博物馆自身发展。青岛贝壳博物馆的“小贝壳大世界”荣获第五届山东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该馆充分利用贝壳资源,注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利用,开发贝壳相关产品上百种,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青岛滨海学院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利用特色展览开发了“和小动物一起爱护牙齿”“飞翔的秘密”“星际穿越,探寻属于自己的星球”等特色DIY课程,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追捧。黄岛区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展览,让观众零距离接触藏品,体验民俗器物用途,让观众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之余,追忆美好时光。黄岛区博物馆组织中小学生到考古工地现场,让学生了解考古发掘过程,学习考古知识。青岛技术博物馆通过实物藏品展览,让观众深刻了解我国现代工业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青岛琅琊台博物馆通过展览和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秦始皇三登琅琊台的情景之中。青岛琅耶陶瓷博物馆不仅展示琅耶窑陶瓷烧制这一古老工艺发展过程,也通过现场烧制让观众观察体会由土变瓷的过程。琅耶陶瓷工艺品已成为新区进行对外交流的重要礼品。青岛是知传统技艺博物馆、黄岛辛安民俗博物馆、青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等每年组织研学活动,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0余万人次,利用博物馆展览打造新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紧抓机遇,提升展览水平共创文旅互融

展望未来,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实现持续高质量办展,还需做到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强化地域文化研究。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的主要呈现载体,其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以及社会教育活动迫切需要具有广度、深度与宽度的文化研究作为支撑。尽管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自然文化、电影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文化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并且成绩不俗,但是面对社会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广大文博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久久为功。二是继续拓展展览展示空间。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域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逾3000万人次。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各馆的展览工作在注重地域性、原创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基础上,应继续拓宽展览展示空间,如跨领域与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开展合作交流,将展览制作成数字化影像在各大景区、高铁站、机场等公共空间循环播放,打造展览的流动展示窗口,让展览出圈,让博物馆出圈。三是更多运用数字化展示方法。积极应用数字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数智技术优化和重构传统博物馆展陈,与时俱进提升展览水平,优化传播服务,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传播体系,更好满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实现博物馆价值。同时,展览数字化还能补充藏品短板,加大活化利用藏品的力度,有利于展览超时空传播,扩大其共时性和历史性影响。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青岛西海岸博物馆群各馆将紧抓文博事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以文化为核心、以藏品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科技为支撑、以群众美好需求为导向,办好展览,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8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