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在胎上,山水绘于釉中,千年窑火烧出瓷的光华。在寻常百姓的日用物中赏器读画,不啻是观察中华文化的又一窗口。
吴晓松先生是位资深的文博专家,早年任职黄冈博物馆,后主持湖北省文物总店(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工作,半生与器物结缘,经年累月,过眼、经手诸多传世品,不能忘怀装饰瓷上的瓷画,与刘焰等同仁收集整理,拍照撰文,著成这本《瓷画里的中国》。
与时下的瓷器画册不同,本书选择的瓷品并非宫廷御窑的精品,而是行销市场的民窑器物,器不甚精,价不甚昂。但作者慧眼识珠,深知这些瓷画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全书选取80件瓷器,按主题分为美丽传说、忠孝廉节、教育科学、历史典故、文人雅趣、经典名著六部分。每件瓷器配以详细说明,解读器物文字和绘画内涵。
本书独特处在于其时代聚焦。所选瓷器集中于清末民初,即辛亥革命前后三十余年,恰好填补了中国瓷器发展链条中重要一环。这一时期,政权鼎革,文化碰撞,社会动荡,经济活跃。反映到制瓷业上,景德镇御窑从辉煌走向没落,督陶官不再驻地监理,而由九江关监督“遥领”。御窑经费由乾隆年支1万两,降至光宣时年费2000两,加上太平天国战火,御窑几成焦土。制瓷技艺也经历了康乾时代的青花独大,同光之际浅绛彩瓷昙花一现,民国新粉彩雅俗共赏的变迁。瓷画走向大众,风格演变一新眼目。翻阅本书,技术嬗替的痕迹清晰可见。
艺术映照时代,瓷画里藏着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图景。1915年前后,潘肇堂绘制“避秦故址”瓷画,折射出袁世凯当国时的兵荒马乱,百姓在瓷画中寻觅桃花源乐土。戊寅年(1938年)亦庵居士在四川彭州景丹山绘制的“木兰从军”,让人联想到抗战军兴,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决心。丁巳年(1917年)的“摩登舞”瓷画八位女士装扮时髦,或窄衣或旗袍,或高髻或烫发。四名孩童牵手起舞,一旁女士拉起手风琴。画上题款“新声拉出庇蔼娜,助尔同赓跳舞歌”,庇蔼娜是piano(钢琴)的音译,恰好反映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国人似懂非懂的接受过程。
瓷画是百姓的心灵密码,从中可以读出他们的生活信仰。瓷画所绘,必是人们心中所念。因为不是百姓喜闻乐见、真心信服的素材,作为商品是无法售出的。老百姓过日子,期盼福禄寿喜,群仙赴会、汾阳夜宴正合心意。向往佳偶天成,牛郎织女、弄玉吹箫是心许的愿景。冀望儿孙出人头地,魁星点斗、状元及第是目标,择邻而居、燕山教子是方法。道德准则是忠孝廉节,岳母刺字、陆绩怀橘、路路清廉、苏武牧羊等故事可以作为榜样。闲适之时,可以寄情琴棋书画,可以拥有四爱之物,可以效仿竹林七贤。或在说书人的鼓板、红氍毹的戏服中演绎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恰到好处地绘形于瓷器上,装点着平凡岁月。
瓷画不是历史,如果考究人物和服饰,常有张冠李戴、时空错乱之感。文化传统正如这些瓷画,内核如釉下胎一样稳定,形式却像釉上彩随时代不断焕发新意。《瓷画里的中国》最动人处,也许是揭示了文化传承的秘密:庙堂重器固然是文化符号,日用而不觉的器物中有活泼泼的中华文明在无声流传。
(作者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瓷画里的中国》
作者:吴晓松 刘焰
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