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的生命和灵性——《中国雕版》丛书《古籍》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沈泓

image.png

中国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图书印刷术古老的技术源头,比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早800年左右。

中国雕版印刷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两大类:文和图。文的表现形式是书籍,图的表现形式则有年画、插图、纸马等。

古籍的定义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笔者认为,界定古籍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时间,从时间上界定,“古籍”是指古代制作的书籍。所谓古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时期。第二个要点是制作方法和手段,从制作方法和手段上界定,“古籍”主要是采用雕刻技法或雕版印刷纯手工方法制作的书籍,这个“雕刻技法或雕版印刷纯手工”包括古代的木活字、泥活字和金属活字印刷等。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古籍,如流行于商代的甲骨文,流行于商代到东晋的竹木简,流行于战国到汉代的缣书、帛书,流行于汉代以后的手抄本,这些都是古籍。

中国图书事业随社会进程发展。其萌芽于商周时期占卜记事的甲骨文,随着春秋时期的竹木简的广泛运用而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中国图书发展遭受了一次浩劫。汉代纸的发明,为后来雕版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期,抄本、写本兴起,伴随宗教信仰的需要和科举制度的影响,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

雕版印刷的“刻书中心”

古代雕版印刷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特点各不相同。“官刻”是由皇家和地方政府组织刻版和印刷匠人集中刻印图书。官刻代表古籍刻印技艺的最高水平。“坊刻”是由图书刻印作坊聘请刻印艺人,于书坊内刻印图书,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书坊各出奇招、各显神通,形成了一些书坊独特的刻印风格乃至流派。“家刻”也称“私刻”,为家庭刻书和私人刻书。

中国雕版印刷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名的刻书基地和刻书中心,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刻书中心。根据史料记载,宋代四大刻书中心是:四川眉山、浙江杭州、河南开封和福建建阳;元代四大刻书中心是:大都(今北京)、山西平水、浙江杭州和福建建阳;郑振铎先生将福建四堡、江西浒湾、湖北武汉和北京并列为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事实上,除了史料中概括的这些刻书中心,还有一些负有盛名的刻书中心。如宋代的刻书中心在四川除了成都,还有眉山,且两地规模相当。

明清时期的刻书中心,若论规模、影响和刻印质量,一定不能忽略浙江武林(今杭州)、江苏金陵(今南京)和安徽徽州。此三地在明清时期都创造了雕版刻印艺术的巅峰之作,尤其是绣像绘图古籍的刻印,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叹为观止。

雕版古籍 魅力永恒

古籍文化内涵丰富,仅装帧形式,就有经折装、卷轴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而每一种装帧形式都有独特的讲究,有实用的设计,也有艺术的技巧,还有审美的功能,正如文化界人士所说,一部书籍形态发展的历史,也是独特视野的审美文化史。

古籍中的字体样式丰富多彩,凸显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宋代多采用欧体、柳体和颜体,元代多采用赵孟頫的楷体,明代万历年间则流行横轻竖重的宋体,清代康熙时期风行软体字。不同时期版刻字体的风格演变,反映出了社会审美趣味的流变,也奠定了雕版古籍成为艺术品的基础。

如今,中国雕版印刷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冲击下,古籍雕版印刷也已走向没落,但仍有人愿意为了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一掷千金。这是因为,古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没有衰退,而且因雕版技艺的濒危更加凸显其价值。

诚如一位学者所说,一刀一刀地细细雕刻,手与机器的差异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的,而机器则是无心的。雕版印刷靠人的双手得以完成,双手的灵活度、熟练性可视为手艺高低的关键,当手握刻刀、细琢版面之时,雕刻艺人将自己的心血、精神和情感融入其中,雕版和雕版印刷品也因此富有了温热的生命和灵性,这是冷冰冰的机器印刷永远也不可替代和比拟的。

而这温热的生命和灵性,正是雕版印刷的古籍留给我们的永恒魅力。

《中国雕版》丛书《古籍》

编著:沈泓

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中国雕版》丛书共4本:《源流》《年画》《纸马》《古籍》,最新出版的《古籍》是这套丛书的收官之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