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进入博物馆领域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数字化管理,用数字化手段实施博物馆藏品、观众信息等的管理;二是数字化服务,通过互联网向实在的和潜在的博物馆观众提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服务;三是数字化体验,利用更好、更新、更便利的技术改善观众的博物馆参观和学习体验,同时提高博物馆管理者的管理效能。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面如何更好地发展,文章结合延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就以上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数字化管理
藏品信息采集管理。藏品的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当今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任务。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延边博物馆共有13500件/套文物信息登录至国家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通过“一普”工作,全面掌握文物的科学命名、年代、级别、类别、质地、特征、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等信息,摸清了文物家底,为延边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博物馆实际情况,与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开发了“延边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共有六大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登录、征集管理、账目管理、库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备份与维护等。其中重点强调的是系统登录模块,按管理员各自工作任务与性质,分配不同角色登录账号,一是按文物年代进行分配的角色账号,二是按文物质地类别进行分配的角色账号。这两种登录方式,既便于按年代建账查询,又利于按质地建账归类。另一个是信息资源管理模块,是将馆内的大量静态图像文件、视频音频等媒体文件进行信息储存,既节省了大量文件的存储介质,也保证了资料信息的完整与安全性。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在线上进行各项审批业务的逐级审批、信息检索查询、统计报表输出、单据打印输出等工作,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藏品三维数据采集。对馆藏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与加工,更有利于对文物的整体形态进行展现,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在三维扫描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文物数字模型库,应用于数字文物展示中,这种技术也能更有效保护文物,尤其是对一些有破损的重要性文物,能全角度地记录文物现状,为今后文物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数字修复效果。同时,在文物状态不便于展出的条件下,可以进行文物数字化高清3D展示,减少对文物的伤害。因此,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存储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文物库房的智慧化管理。首先是安全防范方面,对文物库房内部及外围安装全角度监控摄像头,做到360度无死角全方位进行文物安全监测。监控摄像24小时与藏品部门、保卫部门联动,充分保证文物安全。其次是技术防范方面,对地下文物库房文物保存环境联网监测,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做到地上地下及时联动,实时监控。文物库房的恒温恒湿设备厂商也会远程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如出现设备报警或设备故障,致使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文物库房温湿度失衡,将会及时与馆内负责藏品管理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处理解决问题。通过环境质量监测与调控,保证文物保存状态的稳定。第三是消防防范方面,所有库房按面积大小,在合理空间安装了不同台数的七氟丙烷消防设备,以防火灾隐患。第四,在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有一项“库房管理模块”,增添了手持端设备,每件文物按器物的分类登记号生成了二维码,也是文物在库房的“身份证”,将二维码附属在文物的合适位置,通过手持设备,在库房内进行扫描每件文物特有的二维码,就可以对库房文物进行盘点、出入库、移库、排架等工作。手持端信息的操作与更改和电脑端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同步,既减轻了工作强度,又节省了工作时间。
数据平台管理。延边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数字化平台服务管理,使更多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了解馆内展览实况、藏品信息、社教活动、工作动态、查看通知公告和展览预告,畅享智慧讲解导览等。
数字化服务
先后上线手机导览服务、二维码导览服务、语音导览服务。手机导览服务使观众在掌上漫游延边,享受自助导览、分享延边珍藏,观众随时随地都可感受延边的传统文化,扩大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二维码导览服务,突破传统标识牌版面承载信息量有限的弊端,将更多的文物信息推向观众,拓宽观众获取文物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强观众的参观兴趣,提升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语音导览服务,观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自助导览服务驿站租借的语音导览机终端,享受图文并茂的导览讲解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服务的专业性、科技性、便捷性、自主性。
开通社交媒体平台,加大对观众的服务力度。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因为其用户量大,用户黏性高等优势已成为博物馆重要的宣传阵地。延边博物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分享博物馆的馆藏、展览等,利用抖音的大数据技术对相关用户进行短视频推送,实现精准传播,提高了服务能力及社会效应。
数字化体验
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提高展览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在延边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华文明 东疆曙光——古代先民在延边大地上的历史印迹”展厅中,设有360度裸眼“3D+VR”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民族文化 共放异彩——延边各族人民相融相依的精神家园”展厅中,利用“数字多媒体特效+透明投影屏+手机互动程序”,观众可体验穿戴民俗服饰,还可将体验照片保存到手机,既增强观众的体验感,也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这种数字化的陈列展示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不只是参观者,也是参与者,实现了博物馆理念由物到人的转变。
祼眼3D数字“魔墙”展示互动系统,让文物“活”起来。通过“采集+加工+存储+利用”等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对文物进行360度展示和介绍,观众可自由浏览、拖曳缩放、藏品点赞等与数字藏品互动,了解藏品的具体信息,实现博物馆数字展示与宣传教育的有机融合。该系统支持多人、多点、多窗口、多内容交互,深受观众喜爱。此外,该系统的后台管理也可以根据观众对藏品的点赞次数,自动统计出点赞排名,继而统计出最受观众欢迎的藏品,可以衍生出相关藏品的文创产品,也可为博物馆策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中小博物馆加强数字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数字化管理。引进人才和资金,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保护与管理需投入一定技术和资金的力量,引进先进数字化设备和软件,才能确保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博物馆必须广泛吸纳有利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以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数字化服务。创新思维模式,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一是创新数字化服务形式,实现展览的互动性。运用先进技术,让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更精彩。充分运用5G、VR、AR、AI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博物馆的展示和传播提供更多路径。二是创新数字化服务手段,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数字化文创产品的探索与开发是文创产品的又一创新,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数字文创IP,可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三是全面升级博物馆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数字化成果集中展示、信息及时更新、管理流程规范、栏目设置灵活便捷的对外宣传窗口。四是可以利用全景拍摄技术,将馆内场景以及展出文物进行各个角度的实景拍摄,再利用计算机将拍摄内容通过图片无缝连接技术制作成三维场景,实现虚拟线上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畅览博物馆。五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一部分因环境因素或文物状态无法公开展出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复原展示,不仅有利于文物保护和研究,也可让更多文物与观众见面。
加强数字化体验。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强数字化、虚拟化关键技术突破。一是利用VR、AR技术以及互动技术,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借助3D扫描、VR全景等技术,营造立体直观的展陈效果。二是加强“5G+AI”技术在博物馆观众导览方面的应用,让计算机完成部分工作,实现博物馆在智能导览方面的创新。
总而言之,作为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应加强重视、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延边博物馆基础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在今后博物馆发展建设中,将把数字化建设工作放在首位,用数字赋能博物馆业务,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