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古城见证了自清雍正年来的岁月变迁,承载了数代昭通人砥砺奋斗的决心与梦想,今天,昭通古城已“旧貌换新颜”,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规划”为引领,绘制古城发展“新蓝图”
在昭通古城0.5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分布着33处文物保护单位、58处历史建筑和5处名人故居。昭通紧扣“3年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年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保护后利用、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按照“文保优先、功能完善、服务提升”的顺序,精心编制了《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昭通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昭通古城核心区文物保护规划》《昭通古城片区管线综合规划》《昭通古城片区交通专项规划》。其中《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荣获云南省2023年度城市规划一等奖。
以“保护”为重点,激活古城发展“新引擎”
古城保护,文物是重点,昭通针对不同种类历史建筑进行差异化修缮保护。对文物类历史文化遗产,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保存原貌,及时修缮保护;对于非文物类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加固、外观整饬、内部改造等。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逾亿元,实施了11项文物修缮和两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其中,2023年启动的第一批李氏支祠等4个文物修缮主体工程已完工,初步探索开展了展览、演出、轻商业等业态植入,推进古城文物活化利用。2024年启动的第二批7个文物保护工程稳步推进,完成了陡街、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2025年计划启动建国街29号、34号、37号、40号、49号、75号和大局街95号宅院修缮。
以“治理”为抓手,焕发古城发展“新光彩”
在古城保护过程中,昭通始终把文物周边环境治理摆在重要位置,“一街一策”制定方案对古城区56条街巷地下管网进行提质扩容,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古城基础设施;新建东、南、西、北4个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居民和游客停车难题;植入朱提故城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业态,融入“一老一小”社区关爱载体,打造昭通历史文化艺术中心,使古城真正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留住了浓浓的“烟火气”。
以“活化”为依托,拓宽古城发展“新路径”
昭通市充分利用地处出滇入川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活动和开发特色文旅项目,提升古城吸引力。2025年春节期间,试点开放了李氏支祠、陕西会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精心策划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以昭通籍大义滇商李耀庭为创作原型的庭院剧《壹根扁担》,成为古城热门打卡项目。这些活动将历史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欣赏古城建筑、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昭通历史文化,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昭通正在借鉴昆明、建水等城市的理念做法,开启一系列“申名”探索,同时,也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努力实现从“老街巷”到“新古城”的转型,力争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