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校园之外的学习场所,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结合越发紧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显著。在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博物馆研学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是实现博物馆研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教育功能,号召广大青少年读懂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近年来,洛阳博物馆从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活化利用、教育方式途径的拓展、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建成“做大学校 讲好故事”研学教育品牌。洛阳博物馆先后推出一系列精品研学课程,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洛阳博物馆“做大学校 讲好故事”研学教育品牌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实施。
第一阶段:以高品质研学内容形成研学品牌内核
研学旅行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丰富的研学资源、高质量的研学内容是形成研学品牌的核心条件。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遗址遗迹遗存,为研学旅行提供了天然优势。从2018年起,洛阳博物馆不断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变“历史殿堂”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陆续设计研发了《探寻河洛文明》《五都荟洛》《问礼中原,穿越夏商周》等46节研学课程,编写了《丝路物语》《幻彩大唐》等6本研学教材,研发了《洛博里的小动物》《洛阳唐三彩》等10余种研学任务卡,针对广大青少年持续开展了河洛文化、礼乐文化、丝路文化、运河文化、文物修复与保护等主题鲜明的研学活动。通过参观讲解、历史小课堂、趣味游戏、手工实践、研学讲座等多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历史知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知识熏陶的重要平台。
为进一步扩大研学品牌的影响力,洛阳博物馆与洛阳市区中小学、周边县区乡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众多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反馈机制,积极打造“移动的博物馆”,将博物馆研学课程带进校园。每期一个研学主题,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博物馆教育温暖留守儿童、困难儿童、残障儿童的成长之路,使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爱上博物馆,丰富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自2018年至今,洛阳博物馆已组织开展研学活动1200余场,累计参与学生超12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第二阶段:用精品口碑课程打响洛阳博物馆研学品牌
随着研学课程的不断丰富、馆校合作的广泛深入,2021年洛阳博物馆正式提出创建“做大学校 讲好故事”研学品牌,研学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想要在日益多样的研学品牌中站稳脚跟,让研学产品既叫好也叫座,洛阳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洛阳博物馆开始着力打造一批极具特色、传播力广、影响力大的精品口碑研学课程,经过反复打磨锤炼,这些课程不仅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且深受社会青睐,研学品牌逐渐打响。
首先,精品口碑课程要突出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洛阳博物馆的《幻彩大唐》系列研学课程。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洛阳唐三彩色彩缤纷、造型丰富,是大唐盛世最优美的解读,展现了大唐王朝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该课程以洛阳唐三彩为主题,依托洛阳博物馆藏绚丽多彩的唐代三彩文物设计开发,带领学生了解洛阳唐三彩,从中窥见唐代洛阳的盛世风貌。该课程荣获“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优秀课程(历史类)。
其次,精品口碑课程要具有新鲜有趣的实践体验。例如洛阳博物馆的《我是小小策展人》系列研学课程,创新性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博物馆研学。结合当下流行的“职业体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讨论、策划、动手布置,完成一个“迷你”(微型)展览,并对公众开放。这个课程旨在通过一个展览的策划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们对河洛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他们探究、创新和综合实践的能力。该课程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联合评定为“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
再者,精品口碑课程要想赢得市场广泛认可,需要收获稳定的受众群体。例如洛阳博物馆在暑期持续推出的《小小博物家》系列研学课程,是为积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暑期学生“看护难”的问题,还培养了广大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从文物欣赏者逐步转变为文物讲述者。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洛阳博物馆已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小小志愿讲解员”,在暑期志愿到馆里为观众提供参观讲解服务。他们小小的身影已成为洛阳博物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向公众传递出新一代少年儿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形象。该课程收获广泛赞誉,曾获学习强国平台的报道。
截至2024年底,洛阳博物馆研学课程共荣获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2项。
第三阶段:多措并举,实现研学品牌可持续发展
研学品牌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洛阳博物馆研学品牌建设工作的核心,一直在于实现品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保障研学品牌历久不衰的核心竞争力。洛阳博物馆组建了由行业文史专家、馆内业务骨干、部门研学导师共同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建立了研学导师培养、考核、晋升机制,为研学品牌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推进文旅融合。洛阳博物馆坚持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为主导,与社会机构开展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夜游博物馆+沉浸式剧场体验”研学活动。该系列活动,以洛阳博物馆藏上百件珍贵文物为依托,通过文物讲解和剧情演绎,讲述与洛阳密切相关的历史与人文故事,达到寓教于游、学有所得的研学目标。
创新研学方式途径。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是研学品牌做大做强的永恒动力。为了进一步建设好“做大学校 讲好故事”研学品牌,洛阳博物馆尝试探索“博物馆+剧本杀”“互联网+”等新途径新业态。从2021年至今,连续推出了《神秘客·洛小文夜探洛阳博物馆》《神秘客——文物守护计划》《寻找消失的记忆》等夜游和研学剧本杀活动,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沉浸式研学新体验。同时,利用互联网陆续推出“洛博云课堂”“博物微观”等系列短视频“小课堂”,实现从“研学游”到“研学优”的提升跨越,赋能洛阳博物馆研学品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发展格局下的博物馆而言,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贯穿其各项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博物馆研学品牌的建设,是彰显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法宝,是彰显博物馆教育特色和优势的载体,能够有效带动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助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洛阳博物馆在开创和建设研学品牌方面,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从最初“自觉”而不“自知”地踏上研学品牌开创之路,到明确提出建设“做大学校 讲好故事”的研学品牌,再到广泛合作、理念创新,使研学品牌内涵不断丰富,经历了三个路径清晰而历程复杂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体系。洛阳博物馆在研学品牌创建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积淀的实践经验,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发挥“大学校”的教育功能、开展研学品牌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