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彰显中华文明、代表中国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地方所属重点博物馆。2024年,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公布包括湖北省博物馆在内的15家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名单,并对2024—2030年建设周期内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建设目标作出部署。湖北省博物馆自2009年被列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以来,抓住发展机遇,奋力探索创新,逐步构建形成央地共建博物馆荆楚特色之路。2024年接待观众量达506万人次,成为全国最热门博物馆之一。2025年2月,湖北省博物馆对社会发布《湖北省博物馆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总体方案(2024—2030年)》,系统阐述了该馆央地共建2.0版本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为推动新一轮央地共建博物馆的迭代升级提供了湖北方案。
紧扣自身实际,顺应八大转型
工作重心由博物馆考古并重向聚焦博物馆主责主业转型。2023年2月,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开独立运行;8月,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整体并入,人员编制、藏品数量大幅增加。聚焦藏品与观众,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服务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成为主责主业。
建设对象由大规模场馆建设向小环境优化提升转型。经过二十余年工程建设,湖北省博物馆形成“四馆三中心两基地”总体建筑布局,成为武汉市的文化地标。下一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优化设计便利性的室内外小环境成为博物馆建设的新方向。
开放布局由南馆局部开放向四馆全面开放转型。2024年底,北馆湖北通史展对外开放,2025年上半年,西馆、东馆将对外开放,形成“两主两翼”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馆参观动线、服务设施及人员配备将同步调整。
藏品体系由出土文物向文化遗产转型。随着机构改革、职能拓展及藏品来源渠道的变化,收藏范围将由文物拓展至传世品、非遗及现当代艺术品、老物件等,逐步构建品类完备、特色突出的荆楚文化遗产收藏体系。
展览任务由基本陈列向临时展览转型。2025年,全馆15个基本陈列与5个临展厅改造提升将全部完成,形成南馆专题展、北馆通史展、东馆少儿展、西馆现当代艺术展的展陈布局。未来较长时期,将重点打造系列化精品临时展览,弘扬传承荆楚文化,加大文明交流互鉴。
研究范畴由以物为主向人、物并重转型。博物馆、考古院合署办公时期,研究范畴以考古、文物为主。博物馆独立运行后,研究对象调整为以观众和藏品为主,研究成果将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开放目标由免费开放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型。作为2007年首家在中西部地区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未来将不局限于接待观众量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而是更加注重参观体验感与服务质量。对本地经济的拉动力、贡献度,对世界文化交流的美誉度将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角色定位由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向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与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并重转型。2023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三年(2023—2025年)发展计划,提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战略目标,更加凸显更高标准的国际性、国家性与开放性。
围绕战略目标,实现八大突破
以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引领,系统推进湖北省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2030年,将湖北省博物馆建成“四地”,即博物馆现代治理示范地、荆楚文化传承弘扬新高地、国际文明交流前沿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综合实力跻身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第一方阵,部分关键指标位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围绕上述战略目标,科学提炼总观众量、未成年观众量、境外观众量、文创销售额、藏品总量、科研设备总额、基本陈列量、硕士研究生以上数量占比等8个核心指标,并明确增长率。其中,总观众量由436万人次增长至550万人次,增长率为26.15%;未成年观众量由2.6万人次增长至72万人次,增长率2669%;境外观众量由1.7万人次增长至15万人次,增长率782%;文创销售额7500万元增长至1亿元,增长率33%;藏品总量由46万件套增长至50万件套,增长率8%;科研设备总额由1000万元增长至5000万元,增长率400%;基本陈列由13个增长至15个,增长率15%;研究生占比由35.66%增长至60%,增长率68.25%,以实现系统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重大突破。
全面统筹任务,锚定重点工程
强化统筹谋划,实施“7531+N顶层设计工程”。编制湖北省博物馆“2024—2030年七年总体建设方案”“‘十五五’五年发展规划”“2026—2028年三年发展计划”“2029—2031年三年发展计划”“年度工作计划”“N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统筹中长期与短期目标,按年度、按专项稳步有序推进。
夯实藏品基础,实施“藏品征藏领先工程”。继续丰富并凸显以史前玉器、先秦青铜器、古代乐器、秦汉简牍、三国系列、明代藩王系列、书画系列、红色文化系列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拓展藏品征集范围,加大现当代藏品、非遗系列藏品征集力度,补充藏品缺环,完善藏品体系。
落实保护第一,实施“科技保护领跑工程”。积极推进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以木漆器、青铜器、古籍善本、陶瓷器为重点和特色,力求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同类型文物科技保护一流水平。积极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坚持学术立馆,实施“研究高地培育工程”。探索学术研究新机制,推动课题申报,加强学术出版,鼓励专利申报和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完善成果奖励,打造跨区域、跨学科研究平台。
拓展展览供给,实施“展览供给厚植工程”。推出长江文明、荆楚文化、书画艺术、音乐文物、捐赠纪念等系列展览,形成荆楚特色鲜明的基本陈列体系。按“月月有新展、季季有大展”的原则推出临时展览、重磅大展、线上展览。
凸显社教价值,实施“少儿社教创新工程”。打造“长江文明大讲堂”教育品牌,以少儿体验馆、南馆体验工坊为教育服务阵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红色讲堂、礼乐学堂等项目,搭建长江流域博物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育精品课程项目库,构建博物馆社会教育体系。
升级服务能力,实施“服务能力倍增工程”。完善配套服务,升级场馆硬件,优化参观环境,全面提升场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构建创新性、示范性、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博物馆服务模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旅融合与文化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打造文创航母,实施“文创航母打造工程”。推动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打造“最湖北、最荆楚”的文创品牌体系。优化文创产品合作、授权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科学布局文创商店,挖掘荆楚文化元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社会影响力。
彰显大馆担当,实施“大馆帮扶授渔工程”。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帮助省内中小博物馆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提高藏品管理、陈列布展、文物保护、公众服务等核心岗位业务能力。
织密国际交流,实施“荆楚文化出海工程”。深度参与国际博物馆治理,发挥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和中国—意大利博物馆联盟展览平台作用,提升全球影响力。
擦亮荆楚名片,实施“荆楚文化擦亮工程”。创新文化传播机制,丰富数字化展示内容和形式,加强展品文物诠释传播,提高全媒体运营水平,扩大在社会公众、博物馆行业和海外影响力。
加强数智应用,实施“智慧鄂博建设工程”。实现博物馆全区域高速无线网络覆盖;实现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的信息化;开发文物数字展示平台,打造数字展览,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和APP,提供定制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拓展公众参与,实施“鄂博之友牵手工程”。通过司法合作、公益鉴定和发展“博物馆之友”,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共同推动文物事业发展。
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结构优化工程”。通过招聘、培养、激励与团队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重点培养高层次研究型领军人才、技能型拔尖人才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激发员工活力,支持员工开展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打造结构合理的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
守牢安全底线,实施“安全鄂博守望工程”。从消防安全、文物安全、人员安全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博物馆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相关保障,科学有序实施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争取省直相关部门的支持,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协同推进、考核评估工作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财政部支持,充分用好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运行专项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省级财政经费保障,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及运行维护稳定的经费保障渠道,并形成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文创产品绩效奖励机制、博物馆延时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开源节流,提升文创产品经营创收能力,探索精品临展收费机制,降低运行成本与设备能耗;拓宽经费收入渠道,鼓励社会捐赠。
在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中,湖北省博物馆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财政部有关工作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荆楚特色,坚持国际视野,稳中求进,务实重行,推动实现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更加科学有效的央地共建博物馆荆楚特色之路。
(作者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