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四个角色定位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宁 王健

当下社会“文博热”方兴未艾,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是集中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是利用展览、文创产品和教育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推手,也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帮手。

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通过了新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结合新定义,认清博物馆在文化强省中的角色和定位,能够助益于博物馆事业发展。

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博物馆不断演化,逐渐扩大职能范围,承担着对历史文物和文化遗迹的鉴定、收藏、研究、保护、修复、展示和管理职责,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人类历史的见证者、集体记忆的保存者。博物馆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存储空间,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者。

我国文化强省建设中,博物馆通过专业的收藏、不断更新的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和修复技术、日益完善的管理手段,让承载着地方特色和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得以长久留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此外,博物馆积极配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协助公安等办案机关鉴定涉案文物,切实为保护国家文物安全提供长效支撑。同时,博物馆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和政策支持,博物馆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文物,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如安徽博物院常年向社会征集藏品,仅2024年就征集藏品683件套,修复文物327件套,文物鉴定部荣获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团体称号;主持和参与起草《文物出境审核规范第25部分:中国画及书法》等6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安徽博物院书画文物的保护修复》荣获2024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这些成果不仅延长了文物的存续时间,也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旅精品的生产者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趋势,博物馆也把更多精力放在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文物、展览、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逐渐从传统的文化展示场所转变为文旅精品的生产者。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文旅产品,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馆舍,感受文化魅力,既满足了人们不断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旅游产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基石,开发的文旅精品,产出的文旅产品,形式极为丰富。在实物产品领域,精心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琳琅满目。这些文创产品巧妙地将博物馆经典馆藏文物元素进行改良设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游客,可玩、可赏、可用、可吃,深受人们喜爱。如今去博物馆购买文创,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或赠送亲朋好友已成为时尚。如安徽博物院设计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从精巧实用的书签、手办、文具,到设计精美的服饰、饰品、工艺品,无一不巧妙融入安徽文化元素。河南博物院将考古元素融入文创,推出“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内含仿制文物和考古工具,让消费者体验“考古”乐趣。该盲盒迅速走红,成为现象级产品,既带动了博物馆文创的消费热潮,也提升了河南博物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非实物产品方面,博物馆通过举办特展、主题活动以及文化讲座等,为观众打造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些活动既能让观众深入探究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安徽博物院平均每年推出主题各异的精品特展十余个,从文物遴选、内容策划、展陈设计到灯光音效等,各个细节用心打磨,为观众呈上文化盛宴。同时借助展览、节日等契机深挖文物当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举办“博物馆之夜·丝路奇遇记”“花朝在安徽”“元宵市集”“文物Cosplay——博物馆打卡乐”等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参与人数数十万人。此外,围绕展览积极开发研学路线,如“探秘寻源”凌家滩考古主题、“大明风华”明中都城址主题、“饮水思源”淠史杭主题等,将博物馆展览与地方旅游资源深度结合,丰富文旅产品有效供给,为全域旅游建设添砖加瓦。

image.png

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博物馆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之重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一是理念上,普遍重视传播。博物馆从顶层设计到展览策划、教育实施、文创开发等具体环节均给予传播诸多关注。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理念,从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将文物与现代科技结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二是传播内容上,结合时代特色、社会热点和观众兴趣点,深挖文化内涵,注重叙事化表达,讲好文物故事,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三是传播途径上,充分应用时代红利催生的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通过三维重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利用官网、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传播覆盖面,实现多媒体联动,多渠道传播。四是传播方向上,内外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提升博物馆的全球影响力。通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博物馆凭借自身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统筹线上线下渠道,以多元方式传播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也让中国接触到世界文化。五是传播受众上,精准定位,满足多样化需求。把观众细分为学生、家庭、老人、专业人士等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如安徽博物院近年来举办过以儿童、学生为目标受众的“孔方兄的故事——中国古代钱币展”“碧海红花——南海珊瑚礁探秘”,以女性群体为主要观众的“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绿鬓朱颜——明清时期女性题材绘画展”,以传统书画专业人士为受众的“黄山山中人——黄宾虹艺术与文献展”等展览;针对成年人、家庭、特殊人群和儿童设计不同的工作坊、亲子活动等项目。

文化创新的先行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博物馆行业亦不例外。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持续探索创新路径,主动担当起区域文化创新先行者的角色,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运营管理上,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优化博物馆内部管理流程,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提高运营效率。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吸引企业、基金会、个人等的捐赠和赞助,为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二是文化创意产品上,以馆藏文物和地域文化为核心,兼顾当下文化热点和社会话题,与品牌跨界合作,打造具有独特品牌价值和时代特色的文化IP,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如安徽博物院与安徽卡旺卡品牌联名开发“月满桂花香”系列文创,与中国银行合作打造“龙腾腾”贵金属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让历史文化元素赋能美好生活。三是展览策划上,强化精品意识,注重与科技联姻,增强观众参与。如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和沉浸式设计,将马王堆汉墓文物与历史场景结合,打造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该展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四是教育活动策划上,互动性与教育性结合。如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包括夜游、夜听、夜读、夜赏、夜宴五大部分,通过夜间开放、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游戏,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和家庭参与,寓教于乐,热闹非凡。

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文化遗产的坚定守护者,也是文旅精品的持续生产者、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行业创新的执着先行者。通过充分发挥这些角色的作用,博物馆既能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也能有效带动当地及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博物馆可通过打造更多优质文旅产品,完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博物馆建设,做热博物馆旅游,增强博物馆传播力,推进博物馆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为地方经济注入更多活力,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本文系安徽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博物馆展览与安徽文化强省建设”<项目编号:WL2023FZ07>的阶段性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7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