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观感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焦天龙

2024年9月,因应邀参加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笔者得以仔细观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策划的“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虽然以前多次来参观过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但这还是在遗址博物馆内第一次看到系统展示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展览。笔者从事文博工作30余年,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展览看过不少,也主持策划过很多博物馆展览,但“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是少数令人激动和惊叹的高水平展览之一。展览主题明确,展品精美,且展示技术和方法非常新颖,尤其是多媒体和互动装置的应用,把艰涩的考古内容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让观者既可以沉浸于场景之中,又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考古信息。

自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学术界持续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高度关注,考古调查和发掘也一直在进行着并不断有重要的发现。这些考古材料不断更新学术界对秦代相关问题的认识,发表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通过一个展览来集中展示这些学术成果,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程。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的主题非常明确。展览叙事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以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展示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及出土文物等,以及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之下,这些遗址、文物所反映出来的秦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以遗址见制度,以文物见文化,以一座帝陵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

image.png

策展团队希望通过展示这些内容,带领观众走进盛世强秦的历史画卷。展览最后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秦始皇帝陵的范围,而是融合了学术界对秦人的起源、迁徙和秦国陵墓制度的演变的研究成果,包含的学术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这也更增加了展览叙事的难度。

展览共分八个单元,加上前言和结语,实际上是通过十个单元空间来展示上述内容。序厅部分以秦陵出土的一件精美的青铜大鼎为中心文物,也是别具匠心。青铜鼎对于秦代和先秦时代中国的权力象征意义,可以说超出了其他的任何器物。以鼎为展览和叙事的开端,就将观众带入了秦始皇最后能鼎立中原的故事之中。

第一单元突出的是故事的主角秦始皇。内容的主题是强调他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并被沿袭两千多年;统一文字、货币、法律和车轨、度量衡制度;北击匈奴,南定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驰道、直道,开凿郑国渠、灵渠,加强水陆交通。他曾五次巡游天下,数度出海寻仙,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超五帝”,是为“始皇帝”。但是为了认识秦始皇,这一单元也用了相当部分的空间来介绍秦国的崛起过程,突出了商鞅变法等关键事件。秦始皇的一生则用详细的年表和视频来展示。为这次展览特意制作的秦始皇生平视频,将他一生中重大的事件介绍给观众,为进一步展示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发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丽山为陵”,展示的主题是秦始皇帝陵园的设计原则,即“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丧葬礼制以及帝王陵园“若都邑”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设计。内容严格按照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现有成果以及学术界的解读,即始皇陵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宫城和外郭城;高大的封土和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生前的皇宫;规模宏伟的陵园建筑群象征生前的宫殿;陵域内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则是秦始皇生前所享用和拥有之物的缩影。整个陵园就是一个“地下王国”,是秦始皇地上王国的再现。这一部分的设计非常巧妙地把整个陵园的布局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了出来。互动和立体展示相互结合,让观众很容易理解秦陵复杂的设计理念,并为后面几个部分展示的出土器物和相关遗迹提供了大背景。

第三单元“宫观百官”,展示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和整体布局所反映的地下王国与地上宫室的对应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秦始皇墓室之内对应的是他的寝宫,陵园以地宫为中心由内及外分别对应中央政府的各级管理机构。这一部分展示的重点是铜车马坑和K0006陪葬坑的发现。K0006陪葬坑的性质学术界尚有争议。从陶俑的装扮来看,它们象征着文官之类的人物,是秦王朝中央官署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陪葬坑是廷尉官署的象征。在铜车马坑部分突出的是两辆铜车马的制作技术之精,并介绍了这两件文物长达8年的修复和保护过程。“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关于文物的修复保护和新的发掘理念的实施,展览在不同的单元都给予了很好的展示,也体现了中国考古学发掘和保护技术的进步,这也是这个展览不同于其他展览的地方。

第四单元“地下军团”,集中展示举世瞩目的三个兵马俑的结构布局和考古成果。根据钻探、试掘和正式发掘的结果推测,三个兵马俑坑埋藏有兵马俑约8000件,目前已发掘出千余件。兵马俑象征着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是秦始皇在冥界的卫戍部队,被称为始皇帝的“地下军团”。这样气势恢宏的军阵场面,生动写实的陶俑陶马,自成体系的古代兵器,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如何在三个兵马俑坑的旁边展示这个地下军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策展团队采用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这里采用的完全是美术馆式的展示方式,用独立柜将精心挑选的各种类型的陶俑单独展示,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陶俑的雕塑艺术之美。同时用互动的方式,让观众通过触摸屏来仔细品味陶俑的面部特征和发型之多样性。这就完全弥补了观众在三个兵马俑坑遗址现场只能远观的遗憾。

第五单元以“天子苑囿”为题,展示秦始皇陵园中布置的苑囿象征,即在陵园中发掘出的珍禽异兽坑象征着天子生前京城的苑囿。马厩坑象征着宫廷厩苑,水禽坑则模拟了水禽活动的场景。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陪葬坑模拟的是地上的苑囿,以供秦始皇的灵魂游猎观赏。这个单元展示的重点是青铜水禽坑的发现,根据坑中布局和出土器物分析,陶俑好像是在演奏乐器,他们在用音乐驯化水禽,水禽坑可能象征着宫廷苑囿中的禽苑。以象征禽苑的铜禽坑从葬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展览的设计也突出展示了这些鸟禽的造型。同时展览对相关的铸造技术也进行了详细介绍。由于这些铜禽表面都有彩绘,展览也用了相当的版面介绍了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六单元“宫廷娱乐”,其中百戏俑坑生动再现了秦代宫廷的杂技舞乐场景;乐府钟的发现证实了乐府最早设立于秦代。展览以独立柜展示百戏俑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秦代宫廷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古代娱乐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第七单元“侍奉如常”,主要介绍展示陵园的陪葬墓。目前发现的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墓主要有三处,展览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刚发掘完毕的陵西1号墓。这座大墓平面呈“中”字形,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两侧有3座车马坑。这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展览将墓中出土文物的精品基本都展现了出来,其中金银骆驼和鎏金的舞俑是秦代的首次发现,也是展览重点介绍的文物。

第八单元“幽宫紫台”,以沉浸式影院的方式展示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和结构。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千百年来让人对秦始皇陵的结构充满了幻想。如果《史记》中的描述属实,那么秦始皇陵地宫的雄姿既模拟出日月星辰象征着广阔苍穹,又以水银为江河大海象征着广袤大地,这无疑是一幅秦代的疆域模型图。虽然秦陵地宫还未发掘,但陵中存在大量水银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这个沉浸式的影院将出土的文物和想象的地宫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用音乐和幻影将观众带到了秦始皇理想中的冥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展览的结语部分也非常独特,以两段话来总结秦始皇陵园考古的重要意义。其中一段话是世界遗产公约委员会的描述:“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第二段话引用了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领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袁仲一的感言,“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将是长期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更是意味深长。这个结尾让人在惊叹秦人成就的同时,更期待着未来更多的新发现。

一个高水平的展览最重要的是视觉与展览内容的有机结合,而视觉是决定观众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不仅信息丰富,还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值得借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0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