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存储与传播机构,其无障碍服务体系的建构已超越单纯设施完善层面,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同时,伴随着观众群体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形势,如何满足更多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早在2013年便开始探索“无障碍场馆—无障碍展览—无障碍社教活动”三位一体的无障碍体系,在实践层面实现了从物理空间改造到文化心理重构的完整逻辑链条建构。
物理可达:建筑无障碍
作为向特殊群体和老年观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建筑环境是打造无障碍博物馆的硬性条件。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性法律,其颁布实施将对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在政策文件的规定下,配备无障碍硬件设施已成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基本意识之一。南博自2013年二期改扩建开放以来便将“物理可达”作为无障碍博物馆的第一步,不仅在所有展馆入口设置无障碍通道,一院六馆展厅相互贯穿连接,设置厢式电梯或无障碍通道,进出口处为自动感应玻璃门或开放期间常开门,方便行动不便的观众通行。与此同时,馆内还设有无障碍厕所,特展馆咨询台提供轮椅和童车租借服务。在艺术馆大厅设置展馆模型沙盘,展厅内光线较暗处设容易识别的路面标识、扶手等寻路辅助设施。
彼时国内博物馆对无障碍需求群体的细分不足,无障碍硬件设施主要考虑行动障碍群体,对于视障、听障及老年群体的融合性无障碍设计稍显不足。于是南博将特殊群体的需求融入建筑设计,打造了国内较早的融合性无障碍展馆——“博爱馆”。展馆融合视、听、触多感官体验,让不同需求的观众可以同时同地参观。展馆位于艺术馆一楼,避开了人流密集的入口,减少了噪声干扰,让视障群体拥有更好的参观体验。以通道和坡道代替楼梯,便于轮椅通行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残疾人进入展厅的距离,使其参观路线更加顺畅。鉴于传统展览较少使用其他感官辅助设施,视障人群参观展览时面临更多困难,博爱馆内铺设“凹”字形盲道、高低两层扶手,加上兼具展品介绍与路径引导功能的盲文标识,充分考虑了视障群体的需求。此外,南博还配备全国首部全自动导览车,自动控制车辆前进的路径和展示点,可前行、倒退、拐弯、避让,支持视障和行动障碍观众自主参观,路径规划与语音讲解自动触发。
建筑无障碍作为博物馆包容性建设的物质基础,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刚性要求,更是实现文化权利平等的空间保障。传统无障碍设计往往停留在坡道、电梯等基础层面,对视障、听障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响应不足。南博通过“博爱馆”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多维度的物理可达体系,不仅有效突破身体行动限制,也为情感的平等互融创造了前提条件。
多态可及:信息无障碍
如果说建筑无障碍是让特殊观众能够进入博物馆,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首要前提,那么信息无障碍则是让特殊观众能够了解博物馆,是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核心要求。南博通过科技赋能和创意设计,有效构建了“线上+线下”全龄友好信息体系,让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取文化知识。这一实践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多元化,提升了文化传播的精准度,更使博物馆成为包容、共享的文化空间。
线下信息无障碍
南博在实体空间无障碍服务体系构建中,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线下无障碍解决方案。涵盖语音导览、智慧导览和智能导览的分众化自助导览体系,让全龄段观众都能拥有专属导览方式。大字盲文版的科普读物《触阅千年——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导览》通过三号体大字、盲文增效、文物增效、音频导览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打破视觉障碍的限制,让特殊人群也能深入探索江苏丰富的历史文化。
为了让视障观众参观平面书画作品,博爱馆利用环保高分子材料制作可触摸地图,通过高精度工业打印的方式将透明盲文和地图曲线融入可视地图和展板中,并提供触摸模型和嗅觉盒,方便多种特殊群体获取信息。展馆采用差异化光线设计和展品陈列辅助感知:全盲区以可触摸的文物仿制品为主,展品材质严格采用与原物相同的材料,确保视障群体的触感真实;弱视区则设置高对比度书画和语音讲解。同时为了平衡不同特殊群体的参观需求,展览还为听障观众在解说文字后增设二维码,可扫码观看手语讲解视频。
2025年南博“锦绣江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巅峰创造”展览首次将融合性无障碍系列设计应用于传统文化展览叙事,满足视障、听障、行走障碍和老年群体等多种人群的文化需求。在空间导视系统中,升级室内盲道导流线,在融合式无障碍展台采用明盲对照设计,包含对视弱观众更友好的大号字和全盲观众可触摸的盲文点;在展品呈现层面,通过织物原料对比装置开发可触摸文物模型,高对比度四色方案满足色弱群体需求;在信息传递环节,构建“二维码音频+触感定位+手语视频”复合系统,其中手语导览视频特别设置声音通道,兼顾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音校准和口语训练需求。
线上信息无障碍
近年来,南博在持续优化实体空间无障碍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线上信息无障碍创新实践,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特殊群体的观展壁垒。南博手语版《“不一样”的国家宝藏》系列视频在南博官网、官方微信平台及博爱馆大屏幕同步上线,通过专业手语翻译与文物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听障群体得以直观感受南博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在“国际残疾人日”,南博创新采用口述影像技术,将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桃花扇》等进行专业解构,通过声画同步的语言描述与戏曲美学解析,为视障群体打造“听得见”的非遗表演艺术盛宴。2025年,南博正式推出“无障碍教育线上展览”,标志着信息无障碍建设进入系统化发展新阶段。该线上展览设置“江南百工”“华夏之音”两大特色版块:前者针对听障群体需求,配备文物手语导览视频、动态手语词典及多模态互动装置,通过可视化手语教学与历史场景重构,生动展现江苏古代工艺文明的发展脉络;后者则为视障群体定制,版块通过使用大号字、线条增效、触发阅读、声音作品赏析等方式,打破视障阻碍,使视障群体也能足不出户地感受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此外,展览中还设计了多种互动小游戏,视障儿童也可以上传分享自己制作的音乐,为线上观众增加参与感和体验感。
平等包容:情感无障碍
情感无障碍是博物馆实现文化普惠的深层目标,旨在通过心理环境营造促进社会包容与文化认同。文化传播的前提是被传播者的情感接受,因此仅有无障碍设施和展陈体验还远远不够,博物馆需要为特殊观众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博物馆更有温度、更有情怀。南博通过“定制化社教+社区联动”模式,构建特殊群体文化赋能体系,强化社会连接。
早在2002年南博便针对听障群体推出过手语讲解服务,后续在博爱馆为视障群体提供盲文说明牌和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2022年“国际聋人日”,南博联合南京市聋人学校推出“跟着南聋学成语之晋国篇”,意味着南博在原本的老年人、儿童、中学生、成人等教育受众的细分外,开始将目光锁定特殊群体。
2024年,南博针对特殊群体的社教活动形成系列,分别与南京市聋人学校合作开展“江南百工”系列课程;与南京市盲人学校合作开展“指尖上的博物馆无障碍研学课程”;与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幼儿园合作推出“慢天使探物”系列课程。此外,南博社教人员在主题选择、活动形式、场地布置、人员协助等方面会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特点。例如“指尖上的博物馆”活动主要通过触摸和语言交流的形式为视障学员提供教学,学员们可以亲手触摸鎏金铜鹿灯、藏金兽和错银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的复制品,仔细感受上面的错金银纹路。鉴于视障学员对于基础文化信息的储备较少,社教专员需要更加耐心和具体地描述文物外观,采用学员能够理解的语句方式(常规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凸显其最鲜明的特征)。后续的“东汉错银铜牛灯”拼图活动则是为了在应用中加深学员图像记忆,有助于学员们深入地理解历史文物内涵,增强自信心。
情感无障碍其核心在于通过心理环境营造和社会关系重构,让特殊群体获得文化尊严与情感认同。南博实践表明,情感无障碍建设具有三重必要性:首先,它是实现社会包容的重要纽带。通过“江南百工”等定制化课程,使特殊群体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在文化互动中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其次,它是文化权利实体化的关键路径。通过“指尖上的博物馆”等感官体验,帮助视障学员将触觉感知转化为文化认知,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身份转变。最后,它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延伸。通过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将文化服务从“参观—解说”的单向模式升级为“学习—创造—展示”的闭环生态。
南博通过实践得出,博物馆无障碍建设需从“物理—信息—情感”三维协同推进:物理空间改造是基础,需强化科技赋能与通用设计;信息传递需突破视觉限制,构建多模态交互系统;情感融合则需通过文化实践重构社会关系网络。未来,南博将进一步深化“技术+情感”融合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同时加强与社区、教育机构的联动,建立“博物馆—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使无障碍服务从参观体验延伸至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