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展览成果转化路径探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曹慧娴 洪嘉榕

革命人物类纪念馆作为纪念和展示革命人物生平事迹、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使命。展览成果的转化是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实现其价值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展览内容、研究成果转化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纪念馆不仅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以下简称“韶山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全面系统展示毛泽东同志生平业绩、思想和人格风范的人物专题博物馆,在展览成果转化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其中“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基本陈列最具代表性。展览主要通过对毛泽东同志一生光辉历程和一生追求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基本思想和立场的展现,科学、准确、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丰功伟绩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展览获得“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第十一届(201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等荣誉,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和思政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展览自1982年开展至今,历经40余年的发展和多次提质改陈,已形成“时代化、创新化、科技化、国际化”为一体的成果转化路径。

坚持与时俱进,满足多元需求

紧扣时代主题,紧跟展教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韶山馆积极探索展览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纪念馆“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2023年5月,“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在韶山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以“走进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开展了万余场红色研学授课,有近60万名中小学生来馆开展研学活动。

从课堂内到展厅中,积极探索有深度也有温度、有理性认知也有情感共鸣的思政课程。在展览重要节点上,量身打造了14堂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专属研学课程,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的现场教学,将展览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激发起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许多学生在展厅听完现场教学后,纷纷留下发自肺腑的感言。来自湖南祁阳一中的蒋同学表示:“在纪念馆中,聆听毛主席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故事,我们默默下定决心,接过那传承红色基因的火种,争做时代新人。”这不仅体现了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认同,也彰显了展览成果转化的时代价值。通过研学课程与展览内容的深度融合,韶山馆成功实现了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他们在红色场馆中找到了情感共鸣与文化归属感,也使他们在研学实践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必将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坚持文创赋能,活化红色资源

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展览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8年起,韶山馆以“让红色文化融入生活”为理念,通过系统化研发,将展览资源转化为兼具文化深度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合展览主题,推出了“她在丛中笑”“毛主席诗词”“不动笔墨不读书”系列等经典文创产品。以“她在丛中笑”系列为例,其灵感源自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通过诗词插画元素、湖绿色主调与雪纺、亮缎等材质的结合,既诠释了梅花谦逊坚韧的意象,又彰显了共产党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核。“不动笔墨不读书”系列则是以毛泽东同志手稿或者读过书籍中的批注符号为设计来源,将批注符号进行一定的视觉排布,形成产品主纹样,同时融入毛泽东同志印章、泼墨印记、特殊字体造型等元素丰富产品设计,旨在引导大众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文创产品不仅是展览的延伸,更是实现观众与展览紧密结合的纽带。这些产品通过“文化+实用”的双重属性,将红色基因嵌入日常场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生活,让观众“把展览带回家”。

坚持科技引领,丰富展览形式

为给观众提供全新的观展体验,韶山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实体陈列中融入更多符合年轻人参观习惯的数字化表达形式,并转化出与线下展览融合发展的数字展馆。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数字展馆开辟了数字孪生展馆和主题衍生展馆。数字孪生展馆在实体展馆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展览信息,包括高清图片、视频、三维、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观众可选择自由漫游或跟随数字人讲解、真人现场讲解等多渠道方式进行游览。游览过程中可自主选择讲解内容,个性定制讲解主题、路线,了解文物背后故事。主题衍生展馆规划了活动区域、大课堂、文化岛等板块,多角度展现毛泽东同志生平、思想和人格风范,特别是开创线上思政大课堂主题衍生馆,把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的“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和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全国性示范项目“韶山下的思政课”成功搬到线上。

截至2025年3月,云端打卡展览的观众已逾380万人次。这种足不出户的观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青睐。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展览成果转化,不仅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还让领袖人物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走近”他们,激发他们的心理共鸣。

坚持开放包容,促进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入践行,国际展览已成为展示不同文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也是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新征程上,韶山馆一直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致力于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基本陈列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展览,登上国内国际各大舞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领袖故事。展览先后在新加坡、俄罗斯、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进行交流展出,取得良好反响。

为适应不同展出地和展出对象的文化背景与需求,韶山馆为每一个文化交流展览量身打造专属内容,做到“一展一面”,充分体现了展览成果转化的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例如,2018年在俄罗斯展出时,展览特别增加“尾声·说不尽的毛泽东”国外政要评价毛主席部分,从他者视角诠释领袖毛泽东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019年在澳门展出时,特别设计“情系港澳台”部分,希冀通过真实的第一手史料的使用,展示与港澳台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再现毛泽东主席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两岸三地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展览在短短9天内吸引了2万余人参观,得到澳门同胞的广泛好评。

国际化的展览成果转化,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领袖人物的伟大事迹和思想,为中外观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积极探索中国红色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展览成果的转化实践,生动诠释了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与创新路径。通过与时俱进满足研学需求、文创赋能活化馆藏资源、科技引领创新展览形式、开放包容促进文化交流,韶山馆不仅深化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和转化功能,更以数字化的手段和国际化的视野,让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接下来,韶山馆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理念,进一步推动展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拓展红色文化的全球叙事,探索更多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场景。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让革命文物的精神价值在数字化浪潮中永续传承,使其真正成为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坐标,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本文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招标课题“革命人物类纪念馆展览成果转化路径研究”<24GWYB08> 研究成果)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8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