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考古博物馆基本功能的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程义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考古博物馆建设热。2019年国家考古博物馆、2020年洛阳考古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2022年陕西考古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此外,一些省市的考古研究院(所)也提出了建设考古博物馆的计划。还有一些老牌博物馆通过改扩建、提升展陈等契机,纷纷挂上了考古博物馆的招牌。可见,一种由考古研究机构主导的新博物馆类型正在悄然兴起并隐有燎原之势。

苏州考古博物馆于2012年筹建,2016年正式立项,2022年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5月建成开放。在长期的筹建和建设过程中,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一直未被清晰地描述。开馆在即,通过对整个展陈策划多次修改和打磨,初步设想苏州考古博物馆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功能:

考古理念的宣传窗口。考古目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考古专业报考人数居高不下,鉴宝类节目出镜频繁,显现出考古学知识广泛传播的表象。但民众对作为专业学科的考古学依旧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非常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比如,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考古工作者是“摸金校尉”,更有甚者说考古工作者是“合法的盗墓贼”……表明虽然大家对考古很好奇,有的爱好者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依然很肤浅。所以,我们将考古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定义为宣传考古科学的窗口。要通过工作全流程的展示,让民众认识到专业考古工作者和盗墓贼、考古发掘和盗墓有着天壤之别。作为专业工作者,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发掘技术和记录手段,我们考量的不是文物的经济价值,而是文物所包含的各类历史信息。当然,考古博物馆不是培训学校,观众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参观就掌握所有的考古学基础知识。但可以通过科学策展,引导大家迈入正确认识考古学的大门,而不是以讹传讹,哗众取宠。相信经过持续努力,民众对考古学的了解将会更加科学正面。

考古成果的展示空间。经过近十年博物馆热的影响,历史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地级市以上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发达地区更是县县有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里面陈列的文物主要还是来自早期考古发掘。在此背景之下,为何还要开设一批考古博物馆?如何区分这两类博物馆的功能?考古博物馆容易陷入复刻历史类博物馆的旧辙,从而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考古博物馆在展品的选择、展览组织方面和传统博物馆应作明显区别:传统历史类博物馆相对重视视觉感受,文物精美程度为展陈因素之一,重金玉而轻陶石,更强调单体文物;而考古博物馆以解决学科问题为导向,以“遗址—地层—遗迹”为基本逻辑,重组合而轻完残,强调器物组群,不被传统博物馆重视的陶器是构成考古博物馆展品的基础。传统博物馆选择文物展品的余地较小,因此难以组织长时段且文物精美的展览。不少博物馆通行的做法是有选择地放大几个阶段,而忽视本地历史的低谷期,但这样容易造成本地历史文化展陈的断裂现象。考古博物馆此时应发挥其优势,尽管历史发展有谷峰,但人类的活动却绵延不绝,从未停止。以苏州为例,苏州考古博物馆将展示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直至近现代,整个苏州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历史。将通过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发掘成果,主要是陶器,向观众展示苏州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在这条主线上观众将看到,苏州有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也有青铜时代的低谷,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再次崛起,还有六朝时期的去中心化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些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发掘出了很好的器物群,如南方早期青铜时代的马桥文化红陶器、太伯奔吴的商周之际印文硬陶、春战之际吴越争霸时期的黑皮陶器、秦统一时代的高等级建筑材料、隋唐之际的日常瓷器。这些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且文物相对较少,但对了解历史的接续发展却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这些过去不得而知的历史细节,借助这些器物群得以具象化,在历史研究和文化延续性阐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文物通过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展陈,将对观众了解苏州历史的全貌发挥直观作用。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开展,藏品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相关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这会为考古博物馆展陈的迭代更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苏州考古博物馆不但要成为考古新出土文物的展示空间,也要成为苏州考古研究新成果的展示空间。

考古研究的交流平台。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东岸,北可达江淮,南可抵浙闽、西可通赣鄱,是文化交流的枢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是各种文化因素传播汇集的地方,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考古学是一门“唯物主义”的学问,学者们交流的方式除了论文和会议,实物观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囿于场地、时间等条件,学者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实物标本。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各时代陶器,因其实用易损且不易腐朽,而在考古发掘中被大量发现。但陶器和精美的金银器、玉器等相比,在传统博物馆展出的机会很少,展出比例极低。考古学虽以实物为研究基础,但多数学者并不具备随时观察实物的条件,多数研究仍以发表的线图和图版为依据,而绘图和照相都有其局限性,加之出版物往往是选择性地发表部分材料,不能面面俱到。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基于考古简报、报告公布的一些信息也不能满足学者不同层次研究的需要,一般考古简报也难捕捉到一些特殊信息,如茂陵鎏金铜马的蹄掌、陶罐底部切割痕迹等诸如此类的细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某些研究上有着关键性作用。为此,苏州考古博物馆展陈会公布所藏精品和典型标本,可为学者们近距离观察和研究苏州地区考古出土文物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一方面,学者们可以通过观察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者们可以通过观察纠正以往认识甚至是发现新问题,进而更好推动考古学学科发展。

考古教学的实训基地。近十年来,高校考古专业设置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考古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案中,一般给早期特别是新石器、商周时段分配的学时资源较多,考古实习点的选择也以新石器地点为主,加之考古学研究以新发现为导向,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各高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科研体系。比如西北大学周秦汉唐研究、吉林大学的东北边疆考古研究、厦门大学东南沿海南岛语系人群研究、山东大学海岱考古研究等特色优势领域。各高校也因自己历年田野考古实习发掘,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标本馆。这极大地促进了本校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文物,有利于将课堂学习和实物观摩相结合。但这种博物馆藏品往往构不成体系,且限于实习范围的相对固定,标本能覆盖的文化区相对有限。我们设想,如果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考古学通论知识后,特别是南京大学这样的省内考古学专业学生来到苏州考古博物馆,一天时间就可看到从新石器马家浜文化到隋唐五代基本完整的器物组合,进而更加全面了解太湖东部各时期物质文化的基本面貌,再辅以老师现场教学,将会有效提高考古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历时3年之久筹建的苏州考古博物馆即将和大家见面了……希请大家一起讨论,助力苏州考古博物馆的未来成长。

(作者系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5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