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铁山摩崖石刻本体保护利用研究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来营

充满神话色彩的铁山摩崖石刻,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北铁山之阳花岗岩石坪上,为邹城市四山(铁山、岗山、峄山、葛山)摩崖石刻之一。铁山摩崖石刻为北周时期著名僧侣书法家刊刻在花岗岩石壁的佛经和题跋文字,是研究我国宗教文化、书法艺术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2006年,铁山、岗山摩崖石刻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刻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侵蚀。因此,开展铁山摩崖石刻本体保护研究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铁山摩崖石刻,刻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面积1037平方米,石刻内容包含《大集经·穿菩提品》经文节选、颂文和题记,为“金刚经文”“石颂”和题名三部分。经文共17行,900多字,字径为40至60厘米;石颂,每字宽70至95厘米,高80厘米,是颂文的标目。颂文字径较小,内容记述经主、书写者及刻经年代,实际就是刻经的跋文。刻经主持者是西汉丞相匡衡后裔匡喆,书写者是北齐的僧人安道壹。整个石刻书法奇伟,雄逸高古,以变隶为主,篆、楷、行各种书体兼而有之,可与泰山摩崖石刻相媲美。石刻自清代乾隆末年就屡见著录。

邹城铁山摩崖石刻是在北齐时末法思想兴盛及北魏太武法难、周武法难两次灭佛运动的背景下兴起的。出于末法观念的影响和灭佛运动的打击,为了实现永久保存佛法的目的,广大信众广造窟像、大刻石经,力图使佛法永恒,从而催生了摩崖刻经这种佛教书法新形式。铁山摩崖“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等颂文字样直接反映了这种历史背景。铁山摩崖石刻在字体结构上横画平正含蓄,舒长的笔画使其意态饱满沉雄,字势宽博舒展,字内空间疏密对比明显,以密映疏,显得疏朗虚灵。整体浑圆含蓄,显得安详肃穆,舒展虚灵,正是佛教所崇尚的空寂、庄严审美理念之外化。摩崖石刻与周围山林环境和谐共处,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性的石刻景观。

image.png

铁山摩崖石刻现状分析

经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铁山摩崖石刻目前面临着多种威胁。首先,铁山摩崖石刻处于露天的自然环境中,自然风化是石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环境中,导致石刻表面出现剥落、开裂等现象。其次,生物侵蚀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铁山摩崖石刻主要受植物病害影响,杂草、灌木等植物的生长加速了石刻的劣化过程。植物的生长导致岩石下部蓄水能力增强,造成冻融病害加剧;同时植物根部的生长有加剧岩石裂隙的作用。此外,人为因素如游人触摸踩踏等行为也对石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目前铁山摩崖石刻已安装安防系统,该类不文明行为已基本杜绝。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自然因素方面,邹城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这种气候条件加速了石刻的风化过程。同时,保护资金和专业人才的不足也制约了石刻保护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铁山摩崖石刻的长期保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image.png

铁山摩崖石刻本体保护利用策略

针对铁山摩崖石刻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保护策略。

一是开展科学修复工作,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修复原则,恢复摩崖石刻本体原貌。这包括对石刻表面进行清理,去除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对破损部位进行加固和修复,使用与原材料相容的材料进行修补。修复方法可借鉴葛山摩崖石刻保护项目做法,针对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病害主要采取割刈和化学杀灭的方法进行治理;针对石刻本体的浅表面污染主要采取物理清洗法和高温蒸汽清洗法进行清洗;针对机械裂隙主要采取填充粘接进行加固,防止其进一步劣化;对摩崖石刻表面进行纳米材料封护,延缓石刻表面风化速度。同时,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落实文物保存的长效措施,从根本上减缓外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可以在石刻周围设置保护性建筑或遮雨棚,减少自然环境对石刻的直接侵蚀。同时,改善石刻周围的排水系统,防止雨水积聚对石刻造成损害。保护设施可借鉴葛山摩崖石刻保护项目做法,在现有围挡的基础上建设钢结构保护大棚,从根本上减缓雨水、温度、光照等外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保护大棚的设计施工要在做好保护摩崖石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势、环境等因素,设计出入口及进入文物本体的内部参观路线,做到与保护大棚、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又利于参观。

三是实施数字化保护,推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游客“穿越”,与摩崖石刻对话。利用三维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对石刻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和存档。这不仅可以为石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增设人机互动设备,建立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铁山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目前,邹城市文物保护部门委托有资质单位正在实施该项工作。项目实施后,可以复原石刻本来面貌,找回石刻中消失的文字,还可以实现石刻数字化永久保存,赋予石刻新的生命。

四是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呵护石刻。针对书法爱好者和佛教文化研究者开展研学游活动,让人们在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中进行交流、体悟,在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中传播石刻文化价值。同时,为满足展示传播、设计艺术、文旅推广等多元化文化需求,打造石刻拓片、临摹字帖、文房与茶香生活等产品,让石刻文化、中国书法走进日常生活,让石刻可感知、可传播、可应用,让“国保会说话”,真正让石刻“活”起来,使人们了解并爱上石刻,进一步保护石刻。

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为石刻的长期保护提供人才支持。

铁山摩崖石刻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通过分析石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科学修复、环境保护、数字化保护和公众参与等综合保护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文物保护部门、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协作,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确保铁山摩崖石刻得到妥善保护,使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得以永续传承。未来,还应继续深入研究石刻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多借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9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