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至今已近970余年历史,是胡姓家族的聚居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街巷沿溪而设,青石铺地,空间布局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西递现存古民居155幢,包括敬爱堂、刺史牌楼、瑞玉庭等,均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2000年,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西递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西递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递古建筑群以木结构为主,砖墙围护,采用抬梁或穿斗构架,院落平面对称,装饰以砖、木、石雕为主,色彩以白墙黛瓦为基调,整体保存完好,是皖南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然而,2022年至2023年期间,一场涉及文物保护的执法案件在西递村悄然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关注。
案件经过:违规行为与迅速响应
2021年,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泊心云舍”项目,该项目位于西递古建筑群的保护范围内。2022年至2023年,黟县泊心云舍民宿管理有限公司在对原西递行馆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未履行文物涉建审批程序,私自挖掘水池和地下通道。具体行为包括:在原西递镇政府后院挖掘水池约131平方米,在原西递镇政府和明经园宾馆之间挖掘地下通道长约15米。该行为被发现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指令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执法部门展开调查。2023年8月,经现场勘验,确认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2023年12月,经省文物局专家评估组现场查勘,认为该行为对文物建筑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隐患,破坏了环境风貌。
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执法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对涉事公司处以罚款人民币1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改正违法行为。该公司接到处罚后,立即进行整改,并缴纳罚款。“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查处黟县泊心云舍民宿管理有限公司擅自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村古建筑群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案”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十佳案卷”。
执法亮点:快速、精准、用情
快速响应:遏制违法影响。案件发生后,黟县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主要领导直接过问,集中研究案情,指令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即刻介入调查,相关部门配合查处。这种快速应对树立了政策导向,回应了社会关切,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为后续的法律程序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行动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政治责任心和敏感性,展现了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担当。
精准执法:维护法律严肃性。涉事企业是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对象,项目为县重点项目。执法人员坚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精准定性,并按法定程序予以处罚。这一举措体现了当地政府和部门对文物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情理化人:柔性执法与普法教育结合。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积极与当事人沟通,安抚其情绪,耐心细致地开展文物保护普法工作。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让当事人主动承认错误,接受处罚决定并积极整改。这种柔性执法方式不仅避免了对企业投资积极性的打击,还维护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办案启示:从个案办理到长效治理
此次“泊心云舍”案件依法处置完毕,办理过程有四点体会,为文物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强烈使命感投身其中,让文物保护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必须压实安全责任。构建清晰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岗位权与责,避免推诿、扯皮、拖拉等情形发生。强化日常监督,建立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机制,及时发现隐患。同时,严格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处理,以高压态势倒逼责任落实,全方位守护文物安全。
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文物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守护人类瑰宝的核心力量。唯有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等举措,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文物人才队伍,才能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文物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必须加大普法宣传。通过案例曝光、新媒体传播等形式,结合国家宪法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鼓励公众监督,对举报文物违法行为的公众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发挥志愿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如西递村的志愿打更队和“西递大妈”,通过他们的日常巡逻和宣传,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以“群防群治”应对历史文化村镇、街区的“侵蚀性破坏”。
经验总结:西递村通过长期实践,在各级政府和文物等部门指导下,形成一套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
制度化的执法与监管。西递镇建立了常态化巡查机制,由综合执法大队通过24小时巡查,对镇域主干道和景区景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即时处置,严厉打击遗产地内的违法建设行为。近年来,已处理多起遗产地房屋违法维修案件,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可持续化的保护与利用。西递镇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支持。通过打造非遗体验馆、民俗活动等旅游新业态,既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又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网格化的基层治理与运行。西递是村镇所在地,是遗产地,也是居住地。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乎文物的存续与传承。西递镇通过“网格化”管理,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百姓点单、网格员传单、调度中心派单、职能部门接单”的模式,及时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镇纪委通过“网络化”设计,让监督检查到边到角,对违规行为敢于亮剑,确保文化遗产保护责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平民化”的管理与监督。西递村的志愿打更队和“西递大妈”等志愿者队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打更队通过夜间巡查,守护古村落的安全,而“西递大妈”则协助开展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等工作。同时,不断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全社会“共监、共护、共促”的良好氛围。
总结与展望
西递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中国传统村落,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强化执法与监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多种措施,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泊心云舍”案件的处理,不仅体现了当地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担当和能力,也为其他文化遗产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西递村将不断总结提升,完善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让西递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深层次的保护,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黟县乃至安徽省将继续以此次案件为契机,全面摸排域内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利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常态化巡查检查和宣传引导,共同打击防范文物违法违规行为,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