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融合——《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朱泓

image.png


2012年东月考入吉林大学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在此之前她在西北大学钱耀鹏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新石器时代考古。因为有着扎实的考古学功底和对人类骨骼考古的热忱,跨方向的研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障碍,而是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拓展了她的学术深度。入学之初,我们就她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按照最早的计划,也是准备做一批地下新出土的古人骨资料的全面研究。后来随着东月学习的不断深入,加之我当时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我建议东月更换选题,针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进行深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考虑到论文的写作难度,她没有马上同意我的建议,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最终确认了博士毕业论文的主攻方向。本书就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增删之后的成果。

这部专著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采用古人种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考古学、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汉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精彩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想讨论汉民族这样一个庞大族群的体质特征及其形成问题,无论是纵向的历史长度还是横向的地理广度,所涉及古代人群和现代人群的资料是纷繁复杂的。作者对数据的收集非常全面,对资料的理解和运用得心应手。她在研究核心问题的同时,对近几十年来古人种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完全可以作为后续该项研究的资料索引。

其次,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民族体质特征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作者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人群交流融合是现代汉民族体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古中原类型先民是现代汉族体质特征形成的源头,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先民是另外两支重要来源。她在探讨现代汉族体质特征形成过程时,创造性地提出了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群互动的两个层次和三种模式,将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升到了理论层次。

第三,此次修订除增加了部分新发表的数据,还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新成果和新思考。2013 年,我受当时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旭所长的委托,派东月到云南永胜开展堆子遗址出土人骨的整理工作,从此她和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她首次提出了“古西南人种类型”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先秦时期古人种类型的框架体系。另外,作者在西北地区的工作,也使人们对甘青地区东部先民与仰韶文化先民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为探讨古西北类型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确认汉民族体质特征的形成晚于“汉族”这一称谓的出现。直至宋代,我国北方汉族的体质特征在西北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但在中原地区还在形成过程中。而隋唐时期,作为汉民族体质类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发表材料有限,作者着墨不多,稍显遗憾。望未来相关古人骨资料丰富之后,再对这一时期人群进行更多的探讨。

《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体质人类学的新视角》

作者:赵东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90s